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指出,高值醫用耗材治理關系減輕人民群眾醫療負擔。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優化制度、完善政策、創新方式,理順高值醫用耗材價格體系,完善全流程監督管理,凈化市場環境和醫療服務執業環境,推動形成高值醫用耗材質量可靠、流通快捷、價格合理、使用規范的治理格局,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記者了解到,百姓看病貴,一個重要原因是用藥貴和醫療耗材價格高。比如,手術中縫合傷口用的吻合器,用一下動輒好幾千元;心梗患者安放一枚心臟支架,動輒要2萬-3萬元,放2-3枚支架的話就要十多萬元。
近年來,經過談判,藥品價格有了大幅下降,但醫療高值耗材價格仍然堅挺。前不久國家衛健委體改司司長梁萬年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很多醫院,100塊錢的收入中,40-45元是藥品收入,25-35元是耗材等非醫務性收入,而體現醫護人員勞動價值的只占20-30元,而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藥品收入占比只有10%-12%。
目前政策規定,醫療機構使用的耗材可以在進價基礎上加成5%到10%,其中價格在500元以上的耗材可以加成5%,價格在500元以下的耗材可以加成10%。如果耗材價格超過2000元,那么醫院只能在此基礎上加100元賣給患者。對于低價值耗材,醫院在進價基礎上,允許加價5%后銷售給患者。下一步,低值耗材將取消5%加價空間,實施零利潤賣給患者。
擠掉高值醫用耗材的虛高溢價空間,其實對醫、患、商家都有利。一方面通過帶量采購、逐步實現以量換價,在保持生產廠家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能夠不斷為患者提供更先進有效的醫療設備,讓更多患者用上質優價低的耗材;另一方面節省大量醫保資金,惠及更多人群。 記者 仲崇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