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6月22日,2019年度江蘇青年智庫學者沙龍暨青年智庫專家基層行蘇北農村集中居住與環境改善專場在徐州舉行,該活動由省社科聯和江蘇師范大學聯合主辦。與會的專家、學者就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入研討。
“綠領”崛起有助于鄉村振興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副總規劃師胡天新提出,城鄉融合并非是指城鄉空間融合,而是指不斷健全體制機制,改革城鄉二元制度,打通城鄉資源合理流動的渠道。城鄉融合也不同于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要改變農業農村封閉現狀,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推進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流向農村,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產業興旺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云南的花卉本來是一個個性化產業,結果卻變成10元能買一大抱;諸暨的淡水珍珠本應是高端產業,當地賣兩三元一串,好產品為什么賣成大路貨?”胡天新認為,農產品供應問題早已由供應不足轉化為結構性問題,但不少鄉村產業依然片面追求規模。鄉村振興貴在人才振興,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專業人才隊伍,鼓勵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隨著工商資本下鄉和農民工返鄉創業,資本等生產要素流向農村,一個有別于城市白領和藍領的鄉村“綠領”群體崛起,包括返鄉創業大學生、農民工以及工商企業負責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他們有知識、技術、資金,有助于農業領域創新創業。
讓今天的建設成為明天的景觀
省住建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劉大威以詳細的數據和豐富的案例,全面透視江蘇鄉村振興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江蘇有826個鄉鎮、18萬個自然村,但在城鎮化進程中,一些鄉村資源外流、人口老化、村莊空心化,鄉土特色被破壞,公共服務短缺。江蘇先后實施村莊環境整治(2011-2015)、鎮村布局規劃優化(2014-2016)、美麗鄉村建設、村莊環境改善提升行動(2016-2020)等工程,使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從2017年起江蘇又提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等工程,更加注重鄉村的綜合振興、村莊與田園山水的共同營造、鄉土文化的挖掘彰顯等。
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是一項政策性極強的系統工程。要抓好科學編制實施方案、積極引導進城入鎮、尊重農民留鄉意愿、同步配套各類設施、突出產業發展、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等重點工作,特別是要注重特色風貌塑造。劉大威認為,只有理念好、規劃好、設計好、建設好、管理好,才能建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好作品,“讓今天的建設,成為明天的文化景觀。”
集中居住是生活方式的變遷,必須緊密依靠生產方式的變革來保證,否則就業、收入以及公共服務就無法實現,生活方式變革就難以有效進行。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認為,集中居住,核心是推進土地流轉,促進農民分流,把原來的“職業農民” 變成更多的“身份農民”;關鍵是推進“三變”,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沈和認為,要鼓勵進城、引導入鎮、尊重留鄉,集中居住要科學選址,力求靠中心城鎮、靠產業園區、靠批發市場,做到便于生活、便于就業、便于出租房屋。“要堅持把引導農民進入中心城鎮作為首選和最佳選擇,讓農民真正分享城市文明;要切實把農民利益扛在肩上,千方百計維護農民利益,真正讓農民拆遷致富、生活幸福。”
集中居住不要急于求成
科學的人口研究成果是村莊布局規劃的重要依據。“有調查顯示,蘇北農村進城、入鎮、留村人口比例,大致是4:3:3或5:3:2,也有人認為,農村新生代普遍不愿留村,今后一個時期有可能呈現5:4:1甚至6:3:1。”省委研究室農村現代化試驗區辦公室主任儲勝金在展示一系列數據和案例后說,推進集中居住首先要搞清楚哪些人要搬,對于農民的城鎮化意愿動態變化,國家放開就業人口在大中城市落戶以及蘇北農村人口流向變化,都需要認真研究。
從國際經驗來看,伴隨著工業化市場化進程,歐美的集中居住經歷從自由放任到政府必要的規劃引導和干預的過程;拉美的工業化基礎薄弱、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導致過度城鎮化;日韓依靠政府主導市場經濟體制,快速實現集中型城鎮化。儲勝金認為,推進農村集中居住,要有歷史耐心和國際眼光,不要急于求成、急躁冒進,善于吸取各國的經驗教訓。當前,要精心編制村莊布局規劃,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統籌謀劃人口和土地城鎮化,注重整體推進與農戶自主相結合。
本報記者 顏云霞 劉慶傳
“住上新房,比吃水蜜桃還甜!”
特 寫
“住上這樣好的房子,心里比吃了10只水蜜桃還要甜!”6月23日,無錫全市首個農村住房建設試點——惠山區陽山鎮桃園村馮巷正式竣工交房。52戶村民住進200多平方米的新房。
白墻黛瓦,朱門明窗,站在自家的15號農家小院前,68歲的馮進釗老人,攥著剛剛拿到的新房鑰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40年前住土坯房,后來改建了磚瓦房,如今拿到這么漂亮的新房子,想想都覺得美。”
位于惠山區陽山鎮東大門的馮巷,共有52戶村民、220人。村里的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空斗墻、多孔板、開間小,再加上年久失修,房屋質量和安全隱患日益突出。2017年10月,在無錫市委、市政府和省市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停滯十多年的農房翻建政策“解凍”,馮巷52戶村民率先簽字畫押,一致同意在原址啟動整村翻建。
桃園村村委會主任王延俊介紹,馮巷根據陽山鎮總體規劃,并結合自身特點,聘請了無錫市城市設計院對村莊進行了整體規劃。其間,村里多次召開村民大會,就房屋的房型、結構、出資方式等與村民進行深入細致溝通,最大限度滿足村民的訴求。
村民馮仁岳這次拿了一套250平方米的三層小樓。因為有省市區三級財政支持,老馮自己只掏了32萬元。更令他高興的是,翻新的村子里,保留了許多過去的老“物件”,村頭的小河浜疏浚了,村尾的老槐樹移植過來了,就連老宅子底下當地特有的“黃石塊”,也被小心翼翼地挖出來,修復后,變成了新村里的景觀青石墻。“房子新了,環境好了,家的樣子沒有變。”他高興地說。 本報記者 馬 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