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通訊員 屠夢嬌 徐美琳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陳彥)有吃有穿有錢并不代表生活就幸福,幸福更多來源于內心的精神文化。作為雨花臺區打造紅色文化城的主承區,雨花街道的“紅色文化傳習所”系列微訪談活動陸續在轄區內的各社區開展。這兩天,地處南京南站的農花社區接連承接組織了兩場彰顯紅色精神的活動,讓“五城共建”中的紅色文化城和幸福宜居城通過活動實現完美對接,在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賦能同時有力踐行了為民服務的宗旨。
前天下午,雨花街道“紅色文化傳習所”系列微訪談活動的第四場走進農花社區,這次邀請到的是雨花臺烈士、江寧地區抗日英雄陶家齊后人陶和壽。訪談內容從革命英雄的生平談起,先后講述了陶家齊棄文從軍,被日軍炮彈震聾雙耳;助江南新四軍繳獲首門大炮;被捕后受盡折磨,但堅貞不屈,決不投降,最終英勇就義的英勇事跡。這些可歌可泣的真實故事讓在場的黨員、居民代表深受感動,尤其是互動環節,對于英烈的選擇以及英烈后輩們的精神傳承,大家在溝通理解之余,認為在當代完全可以從自身做起,讓這種精神有著更飽滿的現實意義。
如果說紅色文化傳習所系列微訪談是為片區居民送去精神食糧的話,立足南京南站區域黨建聯盟360分站點的定位,依托黨建聯盟的平臺,整合區內社會資源,幫助轄區弱勢群體圓夢自然成為助力建設幸福宜居城工作中補木桶短板最有效的方式。今年才十歲出頭的小凱早年父母離異,母親含辛茹苦還未將其撫養成人就因疾病去世,小凱從前年開始就只能由年邁的外婆獨自撫養。但外婆年紀大、收入低、無法輔導小凱作業,于是社區每天安排工作人員接小凱放學到社區4點半課堂,專人負責輔導功課作業,暑期組織其參與社區夏令營活動,開學贈送科普書籍、書包等學習用品,多次上門慰問。但諸如此類的困難人群還有不少,如何能讓他們也幸福宜居、放飛夢想呢?
昨天,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主題活動——“紅色夢工廠”公益項目正式啟動。“紅色夢工廠”是由農花社區打造的集“康復、輔助性就業、托養、教育培訓”為一體的助殘項目,通過加強與駐地各黨組織、各單位之間的交流互動,實現區域資源共享、共建共治,提升黨組織的影響力,一年來為轄區內78名殘障人士開展各類助殘服務1481人次。
今年,社區將此項目升級,由點亮殘疾人夢想升級到精準幫扶助力圓夢。根據黨員群眾的實際需求開設“長者互助”“‘益’童成長”“就業幫扶”“折翼守護”4大公益項目,列出“紅色清單”由區域內黨組織、駐地南京中交合安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主動認領,發揮“同頻共振”效應,打造資源共享的“大社區”,切實幫助弱勢群體成功圓夢。目前已有8家單位認領了服務項目,訂購殘疾人手工加工品2900件,約13000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