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在商場、連鎖加盟、具備食品安全檔案,點一份外賣還送一個砂鍋,這家名叫兆府·鮑魚飯的飯館看起來很靠譜,在外賣平臺上評價很不錯,達到4星好評。然而,7月8日,該店一名前員工向現代快報報料稱,店內有員工使用的健康證是假的,食材還有變質發霉的情況。調查中,當事員工坦言,健康證是他花60 塊錢買來的。現代快報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如今,幫辦健康證已經成為一門生意。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王益 徐洋
見習記者 潘榮 劉暢 文/攝
報料
店內有人用假健康證,菜肴包打開有霉變
這家飯館位于南京湖南路商圈某商場,報料人方先生(化姓)以前是這家店的員工。他向現代快報記者介紹說,飯館今年4月份開始營業,當時他就入職了。店鋪只經營外賣,采用的食材是加盟商統一提供的菜肴包,他每天的工作是——接到外賣訂單后,將食材加熱再打包。
他表示,5月6日店內新來了一名員工艾某,入職時還沒有取得健康證。當天他看到艾某與人發微信,發送了一張證件照,起初他并不知曉用途。5月7日,店里收到艾某的一個快遞,里面是艾某的健康證。“當時我問他怎么這么快就能拿到健康證,他說別人推薦了一個辦假證的人,只要60塊錢就能拿證。”按照方先生的說法,艾某拿著這張健康證在后廚工作了兩個月。
此外,方先生還向記者出示了一張照片,是5月26日在店內拍攝的。照片中是一只豬腳,中間有一塊灰白的斑點,還沾有黑色的不明物質。他表示,這只豬腳是從菜肴包里拆出來的,他在加熱前發現已經變質發霉,奇怪的是菜肴包還在保質期內。他表示,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店鋪也接到過幾名顧客食用之后拉肚子的投訴。
探訪
店長承認用假證,菜肴包運輸中有破損
7 月8日中午,現代快報記者來到這家飯館,店內只有一名員工,他告訴記者,艾某如今是店長,但有事外出了。在前臺的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信息公示欄,記者看到了兩人的健康證,艾某的健康證上顯示,他于5月7日經過了體檢,并且衛生知識法規培訓合格,發證機構是玄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不久后,艾某回到店內。交談中他承認健康證是花錢找人辦的假證。他辯解稱,因為之前的工作經常熬夜加班,抽血會查出轉氨酶高,沒有辦法辦健康證,所以就找人辦了這張假證。“我上午不在店里,就是準備去體檢辦健康證。”
記者發現,飯館前臺的電腦屏幕上有個名為“7月報損照片”的文件夾,里頭拍攝的是破損和變質的冷凍菜肴包,以及已經泛黃不能食用的青菜。艾某表示,菜肴包是從公司總部運到南京的,進貨過程中運輸量較大,擠壓造成破損,而且夏天溫度高,所以出現了這些情況。這些壞掉的菜肴包都會被處理掉。
調查
外賣平臺不看健康證,辦個假證幾十元
根據相關規定,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產經營人員都要有健康證,線下的實體店也要求健康證同食品經營許可證等一起懸掛在公示欄。但調查中現代快報記者發現,在外賣網絡平臺上,即便是提供了食品安全檔案的商家,也不會展示從業人員的健康證,比如涉事的這家飯館。
對此,美團外賣的商家客服表示,目前平臺并不需要進駐的商家提供從業人員的健康證,也不會進行審核,商家只需要提供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對人員身份的審核也僅限于經營主體的法定代表人。
調查中,現代快報記者發現,想要辦一張假健康證并不難。在某社交軟件上,記者發現了不少辦理健康證的群,隨機加入了幾個,通過后不到5分鐘,就有3人來私聊辦證。
“姓名、身份證號碼、上半身照片一張,和南京正規渠道辦來的健康證一樣。辦好通過郵寄方式送達,當天就可以到,收費140元。”一名賣家稱,他們辦理的是“實證”,“我們有熟人,肯定是真的健康證,不用擔心”。
除了“實證”,還有通過PS辦假證的,這種健康證的制作費用從30元到50元不等,可以快遞送達。在記者的要求下,一名賣家發來了一張“做”好的健康證,上面顯示是杭州地區的,還有證件編號、發證時間等信息。隨后現代快報記者致電杭州市疾控中心,證實這張證是假的。
現代快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還有賣家直接“操作”體檢流程,做起了“代替體檢”的生意,有問題的項目可由別人替檢。一名賣家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們會根據具體情況匹配代檢人員陪同,幫助搞定有健康問題的項目。“代替驗血1800元起,全程代檢收費3000元起。”
疾控部門
將開展調查
加大監管力度
7月8日下午,現代快報記者聯系了玄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表示,根據姓名和辦理日期,系統內查詢不到艾某健康證信息。
7月9日上午10點,現代快報記者跟隨鼓樓區市場監管局湖南路分局一同來到現場,這家飯館還未開門,招牌、海報等都已經撤下,直到中午12點仍未開門。
鼓樓區市場監管局湖南路分局的工作人員介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應當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后方可上崗工作。如果發現假證,會對涉嫌使用假證的人責令改正、予以警告。至于方先生舉報的變質食物問題,由于現場無法取證,暫時無法進行確認。接下來他們將會加大對周邊商家的監管力度,一旦發現這家店開門,他們就會開展調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