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有沒有真正把群眾立場內化于心、成為自覺?為群眾辦事時有沒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問題?做每一件事時有沒有全心全意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
6月27日,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全省縣(市、區)委書記政治能力建設專題培訓班開班式上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黨課,提出站穩群眾立場“三個有沒有”等問題,既是辛辣質詢,更是高度“點撥”。連日來,我省各地深入貫徹落實新思想,不斷增強為民服務的責任擔當。
勇于直面問題,
邊學邊改動真格
7月2日,新修訂的《江蘇省就業失業登記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稿,今后各類勞動者從用人單位辦理退工手續的,相關部門將直接為其辦理失業登記手續。勞動者自主申報失業登記的,除身份證等必要的少量證件外,取消其他證明材料,轉而由人社部門通過大數據共享方式獲取,實現就業服務從“被動”向“主動”轉變。
主題教育要取得成效,黨員干部必須勇于直面問題,帶著深厚的為民情懷,解放思想,打開思路,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服務群眾的能力。
就業是民生之本。省人社廳針對現行管理制度執行中暴露出來的就業失業登記經辦手續繁雜、證明材料過多、主動服務不足、信息采集不全等問題,組織省、市就業管理機構業務骨干組成多個專項小組,深入常州、泰州、鹽城等市進行集中調研,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走訪經辦服務窗口。歷時3個月,經過多次修改形成初稿,隨后又組織部門行業專家進行系統論證修改,再下發通知征求各地意見,在綜合考慮64條地方反饋建議的基礎上形成《江蘇省就業失業登記管理辦法》修訂稿。
很多困難群眾最近發現,辦理低保的手續越來越簡單、越來越人性化。為方便群眾,全省已建立鄉鎮(街道)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平臺,申請救助“只需跑一次,無需開證明”的改革正在全面推進中。
“初心就是本心,是最初的信念,時刻提醒我們牢記來時的路、看清腳下的征程。”省民政廳主要負責人表示,“為民愛民”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要回歸初心、堅守使命,增強自覺服務群眾的意識,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站穩人民立場。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領域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一步完善民生政策設計,通過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再分配”手段,促進社會公平。
聚焦熱點難點,
不拖不等補“短板”
射陽縣居民王程梅今年69歲,和老伴來南京女兒家長期居住,想把醫保轉到南京。辦好居住證后,她在家將身份證、居住證等拍照,用手機上傳至鹽城醫保公眾號,就醫地就從射陽轉到了南京,如今她可以直接在南京刷卡看病。
7月1日起,江蘇所有醫保統籌地區實現了與上海的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在江蘇居住或就業的上海人,也可以直接刷醫保卡看門診。年底前,江蘇將在國內率先把所有定點醫院納入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范圍,患者異地就醫將更加方便快捷。
在深入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我省各部門站在人民立場,把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工作的切入點,推動整改不斷深入,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
省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主題教育中,醫保部門根據前期調研結果,梳理了一系列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急需整改的問題,比如,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使用不規范,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過程不順暢、不便捷、不規范,等等。通過專項整治行動,堵塞制度漏洞、提升服務效能,降低患者看病負擔。
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是近年來參保人員關注的熱點。早在2016年江蘇就實現了省內異地就醫門診、住院費用的直接結算,2017年實現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今年5月實現長三角(與上海)跨省門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但省醫保局調研中發現,部分地區在實施這項惠民舉措中還存在偏差和不足,并將其梳理為“六不”,即政策業務宣傳不到位,群眾對異地就醫知曉率低;異地就醫備案流程不通暢;異地就醫聯網醫療機構數量偏少,群眾就醫不夠便捷;手工報銷不規范,辦理周期較長;對異地就醫報銷及就診醫院存在門檻式歧視性規定,導致異地就醫報銷待遇不均衡、不合理;異地就醫結算時群眾持卡率低、結算刷卡等待時間長。
針對每一項問題,省醫保局細化整改方案,落實責任處室單位,明確問題解決的時間表。按照計劃,7月底前,我省將完成已聯網定點醫院的信息比對更新并上網公布;9月底前,各地將本地80%定點醫院納入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聯網結算范圍;10月底前,80%的設區市將區域內所有醫院基本納入聯網結算范圍,年底前所有定點醫院納入跨省異地就醫住院定點范圍。
消除痛點堵點,
提升群眾獲得感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針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我省各部門不斷發力消除痛點堵點,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群眾的基本民生需求,就是民政工作的指揮棒。全省民政部門聚焦脫貧攻堅,緊緊盯住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農村低收入人口,進一步促進社會救助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兜牢脫貧攻堅“網底”。
近日召開的全省民政會議提出,今后一段時期,我省將全面推進“溫情救助”改革,完善“臨時救助+”的救急難工作機制。聚焦特殊群體,強化特困供養對象、困境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殘疾人等困難群眾幫扶,確保其同步邁入高水平全面小康。聚焦群眾關切,大力發展養老、婚姻、殯葬、地名等社會服務,深化基層社會治理改革,全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著力改善供給,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補齊基本養老服務短板,兜底保障城鄉特困供養對象和經濟困難的高齡、獨居、空巢、失能失智等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通過優先發展生活照料、家務料理、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上門服務,全面提升全省居家養老服務可及性。到2020年,每千名戶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40張并保持基本穩定。
評職稱難,一直是中小學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的心頭之痛。在主題教育中,江蘇人社部門認真查擺中小學教師人才評價中的問題。根據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在職稱評審中突出實績考核,不唯學歷不唯論文。加大向鄉村教師職稱評審政策傾斜力度,淡化鄉村教師課題研究、科研成果等指標,明確各地在推薦中小學正高級教師人選時,鄉村教師不得少于10%。在鄉村中小學任教滿30年的,可不受指標限制。
江蘇2.25萬個基層人社服務平臺的3萬多名工作人員,直接為群眾提供就業和社會保障經辦服務。人社部門在提升基層經辦能力的同時,精簡“文山會海”,減少報表數據,系統梳理督查檢查考核事項,全省僅保留“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專項檢查”1個項目。將就業、社保、職業資格等高頻、剛需、面廣的人社公共服務事項匯聚到江蘇政務服務網人社“旗艦店”,實現網絡互連、信息共享,減少重復勞動,縮短辦事時間,提高經辦速度。
今年前5個月,江蘇省人社廳對下發文同比減少23.73%,會議數量同比減少48.08%。對各地上報的1107項創建示范項目,審核撤銷率達80%以上。省級人社部門行政許可事項從32項減到5項,全省人社系統“不見面”審批事項達到80%以上。
本報記者 黃紅芳 唐 悅 宋金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