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披荊斬棘,70年昂首奮進,70年來的幾代人,揮就一部屬于江蘇人的奮斗史詩。而今,“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踏上新征程,江蘇人又將如何追夢新時代?近期,揚子晚報記者兵分多路,將從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建設美麗江蘇等多個維度,深入一線采訪。
從今天起,本報《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專欄請您跟隨記者行進的腳步,共同感受高質量發展中的新江蘇。
1979年,在江蘇誕生了中國第一條正規汽車專用一級公路寧六公路;1996年,江蘇首條高速公路滬寧高速通車,立即成為中國最繁忙的高速公路;2019年,全國最大的高速服務區陽澄湖服務區剛剛開業半個月即成為“全國網紅”……車輪上的江蘇,正從速度、安全走向城市地標、文化高地。
是什么讓江蘇人出行變成“詩意之旅”?8月5日,記者隨“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采訪組赴實地一一“打卡”。
通訊員 王金媛 實習生 唐佳燕 記者 石小磊
打卡1:城外網紅服務區
沒時間逛江南?服務區即可圓一個水鄉夢
2019年7月18日,經改造升級后的江南園林主題服務區——陽澄湖服務區正式營業,以絕無僅有的“夢里水鄉、詩畫江南”風格一舉成為近來最新最火的“網紅打卡地”。
粉墻黛瓦、抽象江南,這是8月5日上午,記者在陽澄湖服務區剛一下車的第一眼感受——這不是將吳冠中的江南水鄉水墨畫搬到了現實中嗎?還未踏入圓月形的前廳大門,堂內清麗悠揚的昆曲腔調便從臨水戲臺的水袖間洋洋灑灑婉轉而出,好一個詩畫江南!
作為截至目前全國體量最大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陽澄湖服務區的面積達3.9萬平方米,有五六個足球場那么大。其中,1/4的大小為室外景觀,取獅子林、留園、拙政園的精華部分,打造了一個陽澄湖南岸的小型蘇州古典園林。而室內,一個國內最大的3D天幕在服務區一樓仿造出了藍天白云的逼真背景,流云之下,是小橋流水,兩岸就是一個微縮的“觀前街”,值得一提的是,這水流上的兩座石橋都是從古城區搬來的“真古跡”。從山東開車經過此處吃午飯的劉先生一家已經在服務區內逛了1小時,“還是20年前去過蘇州園林,沒想到在高速公路服務區見到了年輕時去過的地方,我和家人到處拍照,都不舍得離開。”
展現吳風雅韻的同時,陽澄湖服務區還將蘇州的“新”也融合進來,這里現代科技智慧的元素隨處可見。從國內首家高速公路服務區5G體驗中心,到二樓的海鮮機器人餐廳,更有新落成的現代科技展示館,一場小型無人機隊表演讓在場的大人小孩都贊嘆不已。
“我們的目標是,將每一個高速公路服務區打造成‘城市客廳’,常州有恐龍主題的芳茂山,蘇州有園林主題的陽澄湖,梅村則是旅行中的城市商業體,”江蘇寧滬高速公司黨委委員顏耘對記者說,每一步發展都催生為風景后,服務區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以陽澄湖服務區為例,改造前單日車流量在1.1萬到1.2萬輛左右,現在已達到1.8萬輛,車主平均停留時間從20分鐘延長到了40分鐘以上。
打卡2:鄉間鄉路如畫
仿若畫卷!如今城里人都愛去“鄉間小路”
高淳是南京的“南大門”,襟三湖而帶一江,疊蔥翠而矗高山。8月5日,記者在這個著名的“國際慢城”,見識了美麗的農村公路,給當地帶來的巨大變化。
走進高淳,隨處可見暢通的鄉間公路,串起一個個美麗鄉村;路邊新建的候車亭、醒目的安全標識、各具特色的農家樂、采摘園、休閑山莊、村居民宿……構成了一幅農村公路帶動產業、引領美麗鄉村發展的嶄新畫卷。
在高淳生活了幾十年的全國人大代表、養殖大戶邢青松對過去的鄉間小路印象深刻:“以前我家門口只有一條泥巴路,當時騎自行車都不好騎,更別說電瓶車了,交通不方便就會帶來許多不便。比如,我們養蟹要運螺螄、水草,那時候就只能靠人用肩膀挑進去。現在呢?你看一條大路一直修到我們蟹塘邊,車子一直開到塘口。”這些年來,邢青松不僅帶動村民建立起全省首家省級水產類農民專業合作聯社,還成立了國內第一家以區成立的河蟹研究所——“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研究所”。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以前我們螃蟹賣到上海,只能賣80塊錢一斤,現在鄉間公路好走了,風景變美了,到了蟹腳黃的季節,游客都直接到塘口買,一樣80塊錢一斤,卻比送到上海去掙的錢多,為什么?我們的運輸成本沒有了,損耗沒有了。”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副巡視員陳萍介紹說,今年全省將新改建農村公路4500公里,確保行政村雙車道四級公路通達比例達到90%。在“一縣一品牌、一區一特色”品牌創建的新模式指導下,江蘇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公路從“交通線”變身為“風景線”,由“通上車”變成“富一方”。
打卡3:城鄉公共交通
“最強大腦”坐鎮,高峰期出行坐公交更快捷
家住淮安市生態文旅區的沈婷婷女士這兩年來深切感受到了有軌電車帶來的便利。沈婷婷告訴記者,她在金鷹購物中心上班,每天上下班單程10公里,出門前都會打開電車APP,準確查看電車到站時間和距離,“掐點出門”,車程25分鐘,車子平穩、視野開闊,一覽淮上風光,上班路上都覺得很愜意。
隨著城市地鐵、公交車的有效銜接,公共交通在近年來,正成為越來越多江蘇城市居民的出行選擇。而這一切,離不開“最強大腦”的后臺指揮。8月5日,在蘇州市交通指揮中心,記者見識到了智慧信息系統給交通調度系統帶來的變化。“車輛發生故障,系統會自動反饋,10分鐘內后臺就會做出調度指令。”當地交通部門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這個老城區道路狹窄、機動車保有量居全國第五的城市,是如何實現高峰期讓公交車走得更快的。
指揮中心的大屏幕切換到了蘇州市中心的人民路,一條由綠化帶隔離出的專用車道出現在畫面中。“蘇州中心城區有152公里公交專用道,是24小時的。比如人民路公交專用道就是在道路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開辟的,有的路段供私家車行駛的直行道就只剩下一條道,為的是鼓勵大家坐公交。這條5公里的公交專用道上,有30多條公交線路行走其中。”
為了讓公交車更快,蘇州在古城區探索了路口優先、信號優先、單行道優先、“公交蓄水池”等各種靈活的公交路權優先形式。比如有的路口,公交車的停車等靠線比私家車前移了幾十米,讓綠燈一亮時公交車可率先保證通過路口。“現在我們古城區早晚高峰時段,公交車平均時速超過20公里/時,遠高于道路平均車速18公里/時。”
公共交通的服務,不僅惠及了城市居民,也向城鄉,甚至向省外延伸。5日下午4點多,記者來到蘇州古鎮黎里,在鎮里一家紙箱廠打工的安徽大娘李素芹正在站臺等7618路公交車,這是今年3月才開通的一趟開往上海的省際公交。“我們去青浦找孩子他爺爺,坐這趟公交車過去50分鐘,只要5塊錢,一點不貴。”(石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