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穿裙子、高跟鞋,取而代之黑褲、平底鞋,為的是能夠隨時俯下身子走近群眾;踩著小綠車走村入戶,隨身攜帶著筆和筆記本,以便隨時記錄民意;短短兩年多時間,在投訴率高達80%的小區內,她創立了立足“最佳角度”,發揮“最佳角色”,精細“最佳角落”為目標的“最佳角”黨建為民服務品牌。她,就是蘇州昆山市陸家鎮鄒家角村(社區)黨總支書記江玉琴,被江蘇省委宣傳部授予江蘇“最美人物”榮譽稱號。
黨群服務點,被居民親切稱為“黨那里”
江玉琴,1977年1月出生,江蘇昆山人。1996年9月,江玉琴正式參加工作,其后,進入外資企業高層從事管理工作。如果一直留在外企,江玉琴的工作、收入都會比現在可觀。但是,2016年8月起,江玉琴卻毅然決定走到居民中間,服務基層老百姓。工作期間,江玉琴獲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擔任蘇州市人大代表、昆山市黨代表。
采訪過程中,江玉琴給我們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位小女孩本有機會去更好的學校上學,但她卻和爸爸表示不愿意去別處上學,因為那里沒有“黨那里”。那“黨那里”到底是什么呢?
2016 年,江玉琴初到鄒家角社區任書記和社區主任時,社區下轄的啟發廣場小區問題較為嚴重。據了解,啟發廣場小區是個新居民小區,這里的業主來自全國24 個省、市、自治區,5 個少數民族,語言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每月投訴量占整個社區的80%。
2017 年,江玉琴與社區“兩委”班子商議,率先在矛盾糾紛最多的啟發廣場小區建立黨群服務點。小區里唯一可用的空間就是樓下的架空層,江玉琴就計劃利用小區架空層,建立黨群直通、民情集結、鄰里互助三個功能站點。這件好事辦起來卻非一帆風順。業主們大部分都不認可這一想法,有的業主認為,黨建服務點會占用小區公共空間;有的業主心存顧慮,擔心建黨群服務點會擾民,不愿在同意書上簽字。面對諸多的不理解和質疑,江玉琴和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上門解釋,反復做工作,走訪了三個月。最終,江玉琴用一片真心爭取到了業主們的支持。
黨群服務點啟用后,江玉琴和社區黨員干部時常來到這個“距離群眾最近之處”,從居民最關心的“物業管理”、“群租房”、“衛生死角”等問題入手,定期召開物業、業委會、業主代表等多方座談會,并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綜合整治行動,使啟發廣場面貌煥然一新。很多業主就此轉變觀念,從原來的投訴者轉變成小區廣場公眾號的編輯者,經常主動聚集到服務點來,一起出謀劃策,參與社區治理,居民的投訴率銳減。慢慢地,這里被小區的老人和孩子們親切地稱呼為“黨那里”。
工作再忙,江玉琴都會擠出時間,上門看望被燒傷居民
在江玉琴帶領記者參觀的時候,路上的居民們紛紛都笑著和江玉琴打招呼,時不時地,還會有小朋友上前和江玉琴打成一片,畫面十分溫馨。這跟江玉琴時時刻刻關心居民、以居民需求為先的工作原則是分不開的。
蘇州昆山市陸家鎮鄒家角(社區)居民段勇,祖籍四川達州。二十多年前夫妻攜手來昆山打拼,幾經考察,最終在陸家鎮買房定居,生有一子,生活十分美好。
但世事難料,2005 年6 月30 日中午,段勇老婆在做飯時,因廚房液化氣泄漏突發火災,導致全家三人不同程度燒傷,其妻全身燒傷面積高達70%。妻子在上海治療了兩個多月,花去五十多萬元的費用,卻也無法復原肢體,生活起居不能自理。
發生意外后,段勇妻子幾近毀容,完全喪失了面對社會的信心。整天一個人悶在家中唉聲嘆氣,以淚洗面不愿見人。那時,江玉琴履新鄒家角黨總支書記不久,聽說此事后,立即趕往段勇家中與他妻子交談,開導心結。
段勇和妻子也出席參加了江蘇”最美人物“的頒獎典禮。在頒獎典禮上,段勇說:“即使江書記平時工作再忙,自己再累,每月都會擠出時間,上門看望我妻子一二次。每次來的時候都會與她促膝談心,主動詢問家中是否有困難,并對妻子施行心理撫慰疏導,幫她逐漸恢復和建立自信。”最終,在江玉琴的開導下,段勇妻子終于勇敢踏出了家門,直面社會,更重要的是,她重樹了對未來的信心。 ”
在頒獎典禮上,段勇妻子送給江玉琴一封大禮——她親手刺繡的“家和萬事興”十字繡。這個十字繡看似尋常,但是,對于段勇妻子來說卻十分不易。原來,經歷過火災事故,段勇妻子僅有三根正常手指。( 於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