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彈公園。黃埭鎮供圖
本報記者 韓麗媛
昨天,商務部號召全國試點地區繼續加快建設便民生活圈,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如果從地圖上看,蘇州已形成了64個半徑為1公里的隱形圈圈。圈內居民步行不超過15分鐘就能買藥、買菜、看電影,實現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這是蘇州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資料圖】
2021年,蘇州入選全國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隨后提出5年內創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150個并率先推出建設標準。去年,按照基本保障、品質提升、智慧升級三類設施建設情況,全市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通過認定。據蘇州市商務局統計,首批便民生活圈共服務社區居民約134.57萬人,累計新建和改造各類業態網點3082個,直接或間接帶動所有商業網點新增就業人數15.09萬人;生活圈內居民綜合滿意度達97.21%。
從2008年建設的社區商業示范社區,到如今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生活在蘇州的居民越來越能夠體會到什么是“家門口的幸福”。
活用閑置空間,單個載體多樣服務
在便民生活圈內,社區居委會、農貿市場、商場被打造為集成便民服務載體,衣食住行等大部分基本消費需求在這里得到一站式解決。
不到11時,80歲的馬奶奶乘坐9018路公交車,一站路就來到南環第二社區居委會大樓內的老年餐廳。馬奶奶每月在這里充值300元,點上大葷、小葷、素菜、湯各一份,不到15元就搞定了,“這里的飯菜干凈衛生,來這里吃飯,還可以認識好多同齡朋友,不孤單。”記者獲悉,來這里的大部分老人都以80歲以上的失獨老人為主。
除了食堂,南環第二社區居委會大樓內還提供免費的活動室、按摩椅等適老服務,為不便出行的老人提供上門送餐、義務理發等愛心服務。同時,社區服務大廳還開設“開心理發屋”“家電診療室”“橄欖綠聊天吧”,為轄區老年居民提供常態化、個性化的公益服務。南環第二社區黨委書記徐颋玉介紹,生活圈內常住人口1.1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34%,殘疾人225人。“老年人腿腳不便,利用現成的閑置空間,可以為他們做更多服務。”
在蘇州高新區獅山橫塘街道橫山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內,今年70歲的陳根壽從家里出發,步行不到5分鐘就來到星韻菜市場買菜,順便修好了皮衣上壞掉的拉鏈。最終他買了一盒排骨花了10元,換了一副新拉鏈只要5塊錢。陳根壽告訴記者,原來這里的環境十分臟亂,他不得不跑到更遠的地方買菜,步行要20多分鐘。“自從菜市場改造后,吃飯、買菜、縫補更方便了,還有停車位,周邊人都愛去。”獅山橫塘街道橫山社區黨委書記、主任季連紅介紹,在接到居民反映,這里缺少縫補和修鎖的服務后,她從橫塘街道找來了做修鎖、縫補生意的夫婦,由菜市場開辟空間,提供免費的攤位,為低保戶等困難家庭免費服務,“同時也為菜場引流,實現雙贏的局面。”
“解鎖”品質生活,家門口就能看戲健身
文藝演出、健身步道、趣味課堂讓不同年齡段的居民,感受家門口的品質生活。
77歲的錢鳳麗和老伴最近每逢下午1時,就來到黃埭鎮裴圩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內的蘇州評彈公園,享受評彈演出帶來的樂趣,一曲《春申君傳奇》引來現場觀眾喝彩。“原來的生活很單調的,現在有機會看評彈,每天心情也好多了。” 錢鳳麗提起評彈格外興奮。
去年8月,蘇州評彈公園落成,內置的黃埭評彈博物館開館,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序廳、淵源、書目等九個主題篇章的陳列,充分展示江南文化、評彈歷史淵源、評彈書目、評彈名家風采、黃埭評彈發展等內容。每月下旬,下午1時到3時,這里會邀請蘇州市評彈樂隊為市民演出。“沒想到很受歡迎,場場爆滿。”相城區黃埭鎮社會事業局副局長許銘華說,黃埭鎮是評彈的發源地,建設評彈公園,既是為傳承文化提供舞臺,也能豐富老百姓業余生活,一舉兩得。
在黃埭鎮,便民生活圈里不僅有演出場所,還有強身健體的好去處。老年人有力地練習著太極、年輕人在球場上揮灑汗水、孩子們在嬉戲打鬧……如今的黃埭鎮文體公園,能夠滿足各個年齡段人群的需求,已然成為黃埭人“家門口”的健身廣場。各類健身設施、場所硬件更新,合理劃分出了籃球場、足球場、兒童娛樂區等功能區,鋪設了一條800米長的健身步道;同時,對公園內的綠化進行了重新梳理,是一座集文化展示、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開放性公園。家住附近的居民周先生說:“公園的環境好、健身器材多,大家早晚出來跳跳舞、散散步、鍛煉鍛煉身體,非常方便。”
在獅山橫塘街道橫山社區,上午9時30分,80后全職媽媽成玲玲帶著上小學五年級的女兒來到寶龍廣場的道德經講解課堂,此次一共有20組家庭一起帶著孩子來學習。記者獲悉,這里每周都有國學、心理、瑜伽等不同的公益課程安排,大部分是親子活動。成玲玲說,這些活動都是社區組織的,常常在微信群里剛發布就被“秒殺”。“對于全職媽媽來說,參加這樣的活動,拓寬社交圈,還兼顧了帶娃,真的很開心。”
嵌入云端技術,智慧“大腦”化繁為簡
數字化便民是服務圈的另一個側面,圈內的地圖、支付、冷鏈等智慧大腦隨處可見,讓原本繁瑣的生活變得更簡單。
為了提升便民生活圈的數字化程度,蘇州市商務局積極對接市大數據局等十多個單位,打造“線上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以便民App“蘇周到”為載體,將App內原有“周邊”功能模塊進行迭代升級,以地圖加數據為功能基礎,結合POI數據搜索,集成各板塊服務信息上圖,涵蓋衣、食、住、購、娛以及居民日常服務等便民功能,使用戶能夠快速查看所在區域周邊各類服務。目前,平臺已成功上線使用。
在姑蘇區雙塔街道大公園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內,各小區出入口均設置一刻鐘電子導視圖,只要掃一掃導視圖上的二維碼,無人便利店、智能信包箱等重要便民設施地址在手機地圖上一目了然。大公園社區黨委書記、主任蘇家蓉介紹,社區利用數字化的方式讓居民直觀了解網點分布情況,同時有紙質小冊子提供商業服務網點二維碼。此外,社區內還擁有養老智慧管理平臺,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手段,支持老年人完成助餐等商品購買,享受便利服務。
相城區北河涇街道常樓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內,新城市集通過大數據打造智慧市場,智能電子秤、消費小票溯源碼、數字人民幣支付讓市集運轉更高效。北河涇街道常樓社區黨委副書記秦潤華介紹,新城市集是相城區首個納入數字人民幣試點的農貿市場,目前實現了數字人民幣支付結算全覆蓋。“這樣一來,居民支付就有了更多選擇。”
據了解,蘇州郵政管理局去年啟動建設智能信包箱,到目前,全市共有智能快件箱10410組。食行生鮮去年在蘇州各小區新增了300多個智能生鮮柜,目前全市共布設2000余個。
實現跨界合作,圈圈共享補齊漏點
“打造便民圈,要考慮以設施為中心,避免重復建設,浪費資源。”姑蘇區經濟和科技局副局長郁華強說道。
姑蘇、相城兩區交界地區住宅及商業發展現狀與規劃,將實施推動兩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共建共享,圍繞廣濟北路、人民路、齊門北大街3條道路,覆蓋蘇錦、平江、元和3個街道,聚焦錦尚社區、星光社區、御苑家園社區、御窯社區、惠宇華庭社區5個社區,在三年時間內通過實施便民設施共用、商業配套共享、規劃建設共通等舉措聯合創建3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打破城區發展壁壘,努力建設高水平普惠均衡的便民服務共享共建體系。
郁華強介紹,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標準中涵蓋的三大類設施,每部分設施需滿足一定的覆蓋率才算建成。然而行政屬地邊界處最容易出現重復建設。“你有我無,我無你有的,只要在一公里范圍內,都可以共享,這樣就可以漏點互補,加快便民圈建設,實現降本增效。”
蘇州市商務局市場體系建設處處長江婧表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是雙循環格局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暢通社區商業微循環,對建設高效優質的便民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蘇州將確保每年培育3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工作目標圓滿完成。在今年新一輪創建中,市商務局將立足群眾需求,補短板、堵漏洞,進一步豐富設施業態,提高居民消費便利度,適老化改造和數字化服務水平,加強工作協同,真正實現家門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