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王可 董捷
春意盎然,東環路高架橋下,蘇式元素花境與現代風格雕塑相輔相成,不遠處的東環五六村小區,嶄新的立面也讓人耳目一新。近期,不少市民發現,熟悉的東環路沿線悄然發生著改變,橋墩彩繪、綠化種植、景觀設計、公交站臺改造等,讓周邊景觀處處生機勃勃。難怪,住在東環路沿線的居民都將“仿佛住在園林里”這句話掛在嘴邊。姑蘇區和蘇州工業園區政府部門的通力合作,東環路沿線已然成為兩區交界處一抹亮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你一句春不晚,我便來到了江南。這段時間,大批游客奔赴蘇州,深度領略“網絡熱句”里的場景。游客們的初衷,或許是打卡某個園林景點,但是抵達蘇州后他們發現,這座園林城市不單有園林,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巨型園林。這里的一街一景、一草一木都充滿設計巧思,是蘇式美學的極度濃縮。在這座城市的規劃中,承載著最底層的美學邏輯——將珍貴的園林藝術特色放大,不斷推進“園林”外移到一個又一個的公共空間,構建“人工山水城中園”的藝術特色和“自然山水園中城”的生態空間,積淀著集傳統文化、美學哲理于一體的卓越價值。
打造園林式綠化景觀
橋下空間“大變身”
東環路北起官渡里立交,南至東南環立交,是姑蘇區與蘇州工業園區之間貫通南北的主干道。近期,東環路“橋下空間”示范段(蘇州大道-現代大道)整治工程正式竣工。該工程全長852米,總面積7350平方米。
橋下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若缺乏有效持續的關注整治,就可能淪為“被遺忘的角落”,甚至滋生環境臟亂、亂堆亂放等問題。為此,相關部門因地制宜,對東環高架橋下空間見縫插“綠”進行“微更新”,將原本沉悶的灰色地帶拓展成多彩的景觀空間,在喧囂的高架橋下打造具有意境的“園林式”綠化景觀,實現城園相融、人城和諧。
3月中旬,由園區婁葑街道先行啟動的東環路沿線橋下空間示范段(蘇州大道-現代大道)整治工程竣工。婁葑街道對蘇州大道至現代大道2300平方米的橋下空間進行綠化提升,還在道路口設置了3處“景觀花境”,讓機動車主在等候紅綠燈的片刻,也能享受舒適愜意的景觀體驗。
肖女士是附近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對于“家門口”發生的變化深有感觸。肖女士介紹,改造前的東環路高架下,經常有人傾倒垃圾,環境臟亂不說,還容易招引蚊蟲。“如今,橋下環境明顯提升了,夜晚橋墩上新安裝的照明燈亮起,襯著粉墻黛瓦的蘇式建筑,我們的辦公心情都變好了!”肖女士說道。
近期,姑蘇區將對東環路西側人行道及以西部分的綠地、“口袋公園”等進行改造提升。姑蘇區住建委通過豐富植物配置、改善燈光照明提升景觀品質,適當加入“城市家具”,同時對人行道地面鋪裝進行修補完善,與東環高架橋下空間的“園林式”風貌相得益彰。
優化城市空間展現特色
住宅街區立面“煥新”
方永莉住在姑蘇區東環五六村小區,有種幸福叫“在園林里生活”,就是她對家門口環境變化的概括。寥寥數字,描繪的卻是一幅全新的街區圖景。平整的道路、嶄新的墻面、新栽的綠化……最近,姑蘇區完成對東環五六村的圍墻和立面改造,讓老舊小區變靚了不止一點點。
陶華是平江街道相門社區黨委書記。他告訴記者,東環五六村是房齡近40年的老小區,改造前,圍墻破損嚴重,部分墻段還存在傾斜問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此次改造,施工人員對墻體進行拆除新建,新建圍墻在保持粉墻黛瓦風格的同時,呈現高低起伏的變化,配以造型多樣的蘇式花窗,更顯靈動典雅。改造過程中,街道社區還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宣傳倡議、路線引導等工作,確保居民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響。
東環五六村的圍墻改造只是一個縮影。今年2月,姑蘇區城管委還對東環路沿線的公共空間進行立面環境提升,確保沿線風貌一致。該工程對東環路西側高架沿線的公共建筑、圍墻、一層沿街商業進行立面整治,并對沿線進行市政工程改造,通過建筑立面出新、重點建筑燈光亮化、空調機罩美顏、廣告店招更新等手段,切實提升東環路沿線風貌,打造地標性城市門戶。
一個城市的美,需要整體的美感,才能“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東環路沿線改造提升涉及姑蘇區、園區兩個區域。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全力落實市域一體化發展要求,基于“一盤棋”的整體思維,共同推進東環路沿線改造提升——
其中,姑蘇區將項目實施范圍劃分為4大風貌段——即時尚品質街區段、“時尚+融入傳統符號”段、傳統文化元素植入段、偏傳統風貌段,因地制宜開展環境風貌和景觀提升。園區則確立了“一線、一帶、三區、多節點”的沿線改造方案:“一線”指高架橋下空間;“一帶”為黃天蕩濱水碧道;“三區”分別為東環時尚商務區、東環品質商務區和東環鄰里商務區;“多節點”則包括黃天蕩濱水碧道、人行天橋、背街里巷等,以整體思維推進改造提升。
規劃里藏著美學邏輯
“園林”外移公共空間
在文化學者、《蘇州園林趣談》《園林花箋》作者柯繼承看來,城市風貌和景觀提升已經構成當今最重要的審美文化之一。和歷史上所有掛在墻面上、放在畫廊里的藝術品不同的是,城市風貌和景觀是在更廣闊和開放的空間里,用視覺欣賞、用嗅覺呼吸、用聽覺聆聽、用觸覺觸摸的可參與的公共藝術和立體文化,支撐著一座城市持續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尤其應當重視。
去年7月,蘇州發布《蘇州市“公園城市”建設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要全面建設城鄉公園“自然—城市—社區”三級體系,開展閑置用地復綠、老舊公園更新提升,織補擴展綠地空間與公共服務功能,統籌推進“城園共融”。而《姑蘇區分區規劃暨城市更新規劃》則更為細致地明確了“古城、老城、新城”的分區定位:立足建設“大景區”理念,古城片區打造文雅精致的“園林式”景觀風貌,將古典園林造園藝術外延至古城公共空間,注重庭院、街巷綠化,以蘇式手法更新提質古城內微小空間,彰顯古城特色風貌;老城片區打造古韻新致的新蘇式景觀風貌,形成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景觀風貌特色,展現古城的“AB面”;新城片區則打造現代簡約的都市化景觀風貌……
如今,蘇州正在拓展城市生態空間、提升市民綠色福祉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取得了市民可感可知可及的成效,煥發出與時代肩并肩的活力。在綠道中徜徉,在花海中沉醉,在“口袋公園”里放飛……綠色,描繪著蘇州的城市底色,也勾勒著蘇州人的幸福藍圖。這種生活方式,凝聚著文明之姿、生態之美、共鳴之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