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各項指標均靠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紅霞 實習生 田舒琪 武漢報道 被視為將迎來40年風口的綠色產業,正在成為各省份競逐的熱點。
“當前,我國綠色產業發展呈現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的特點,各省份發展不平衡趨勢加劇”,11月17日,在第二十二屆華僑華人創業洽談會(以下簡稱“華創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對外公布課題組最新發布的研究成果。
【資料圖】
王焰新表示,自2007年以來,我國大部分省市的綠色產業發展指數水平不斷提高,其中,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發展較快。具體來看,廣東、江蘇指標靠前,位列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分別為浙江、北京、山東。而湖北、福建、河南、安徽、四川、上海位于第三梯隊。湖南、河北、遼寧、江西、廣西位于第四梯隊。山西、海南、黑龍江及西部地區等省份位于第五梯隊。“綠色產業發展指數較高地區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次為南方的長三角、珠三角一帶,西部地區僅四川省位居第10位,其余各省份得分排名均靠后。”
在中國綠色產業的踐行發展路徑上,除了產業環境保障之外,技術支撐也成為業界突破的重要方向,在會上,諸多專家也均表示,綠色產業發展雖然面臨挑戰,但機遇巨大,需要通過體系化的設計和突破,推動這一產業的快速發展。
不均衡特點明顯
王焰新團隊所出具的報告,從產業發展環境、產業發展規模、頭部企業情況、產業創新能力、產業投資熱度五個維度構建了中國綠色產業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含10個二級指標和15個三級指標。
產業發展環境方面,廣東、海南、湖北、北京、云南位列全國前五。產業發展規模方面,江蘇、福建、山東、廣東四省位居前列,其中,四省綠色產業示范基地、低碳工業園區、綠色制造綠色園區、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共計81個,占全國綠色產業發展規模的近30%。王焰新表示,“國家正在著力推動這些區域綠色產業進一步集群發展,以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頭部企業情況方面,廣東、江蘇、浙江和北京四地相關綠色頭部企業發展情況良好。其中,2019年,廣東、江蘇、浙江、北京、上海的綠色產業相關上市數量位居全國前五。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湖北省共有瞪羚企業486家,僅次于北京,位居全國第二,中小型綠色產業企業發展空間較大。
產業創新能力方面,廣東、江蘇、浙江、北京、上海位居前列,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區域,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基礎較好。其中,湖北省2019年注冊綠色專利45433項,居全國第9。
投資熱度方面,山東、河南、遼寧等傳統工業較為發達的省份排名靠前,王焰新認為,“一是因為這些工業制造業較多的省份,綠色轉型所需投資較大,二是因為傳統工業省份污染較多,相關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花費更多。”
從典型區域維度來看,在五大城市群中,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發展較為均衡,長江中游、京津冀城市群在產業發展規模、產業環境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成渝城市群則在多個方面與其余地區都存在一定差距。
武漢的差距
身處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漢市當下貼上了多重標簽定位,包括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等,王焰新團隊認為,武漢作為中部地區唯一一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發展快速,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總量在2020年居全國第9位,尤其是自2012年以來,第三產業結構優化,占比攀升,發展綠色產業將迎來機遇。
目前,武漢綠色產業初具規模。2020年,武漢上市公司63家,其中綠色產業相關上市公司數量14家。期內,綠色上市公司產值629.9億元,占全省綠色產業產值69.2%。截至報告制作時止,武漢市限制行業、經營狀態、注冊資本篩選的相關綠色產業企業共有1681家,其中,注冊資本大于5000萬的有220家,不過,整體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
從地方的空間布局發展來看,武漢市各行政區均針對綠色產業進行了相關定位,其中,青山區重點規劃節能環保產業;漢南區、蔡甸區發展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新洲區主要發展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以金融業務為基礎,發展綠色服務業;洪山區、武昌區依托大量高校與科研院,打造綠色產業技術創新基地。
在王焰新團隊看來,武漢市綠色產業發展雖已取得一定成績,“但與全國第一梯隊還有相當的差距,存在一些問題。”具體來說,以報告制作時的研究時間區間來看,武漢綠色產業產值在全市產值總量占比從2012年的26.7%下降至16.9%。武漢市雖然對綠色產業出臺了不少規劃,但內容比較分散,缺乏整體規劃,建議摸清家底,全面掌握全市綠色產業情況。此外,綠色產業規模偏小,結構欠合理。其中,上市公司數量少,截至2020年的綠色產業相關上市公司14家,在全國占比僅1.6%,仍需要培育、引進更多具有突出競爭優勢的重點綠色企業、龍頭企業,形成“羊群效應”。另外,城市相關綠色基礎設施不夠配套,也有待完善。
為此,王焰新團隊建議,武漢應摸清家底,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綠色產業統計核算工作,以全面精準掌握產業發展現狀。應出臺綠色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明確戰略定位和目標,并大力支持綠色產業相關技術創新,強化人才集聚與培育,培養綠色產業高層次人才、復合型科技創新人才,解決卡脖子問題。武漢市可大力加快發展氫能產業。此外,還應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一頭針對市場需求,一頭對接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資源,架起高校院所與市場、企業、政府需求間的橋梁,構建服務、技術支撐、產業、資本四大體系,在支撐新興產業和產業集群中發揮作用。
四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688665,SH)董事長熊友輝也建議,湖北和武漢的綠色產業發展可分三步走,一是現有基礎要維持,以保證產業經濟來源;二是發揮武漢市科教優勢,團結產業相關人員,共同打響雙碳戰爭;三是新興產業的布局上,要多招人才,尤其是博士,參與到企業發展、產業發展中。從綠色城市角度來說,武漢目前在水處理、湖泊治理方面做得很好,未來,還可以多發展建筑節能、車輛節能等產業。
中國綠色產業的實施路徑
在全國范圍內,中國碳達峰路線圖已然清晰,但除了產業基礎之外,產業鏈上的技術支撐將如何推動這一產業按照既定路線圖實施,仍然是業內關注的熱點。
其中,碳排放的統計核算是一個難點。熊友輝也表示,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保障之一,是要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議通過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深化核算方法研究,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而針對阻礙雙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即技術的成本,諸多企業已在尋找解決方案。
在涉碳技術方面,在會上,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教授Klaus Regenauer-Lieb 表示,其研究團隊研發的一種超臨界二氧化碳電—地熱電池,以利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存儲地下熱能,為綠色地熱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而目前,該產品已在多個場景完成初步試驗或將開展小規模試驗。
山西德志時代集團董事長李德志也在會上透露,公司正在研究開發量子能源,利用量子的對撞產生能量的原理,開拓新的清潔能源領域。
而從投資和金融角度來看,“未來30年綠色投資需求大概有487萬億,主要來源于低碳能源、生態、環保三大領域。”中碳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莫凌水表示,碳達峰背景下,綠色建筑領域投資需求約2.2萬億,可再生能源儲能領域約6.9萬億,新能源汽車約2萬億。截至今年9月,我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融資規模22萬億,在碳中和背景下綠色投融資需求差距相當大。
具體解決方案上,莫凌水建議,首先要加快建立金融機構企業碳排放行業標準。其次,金融機構與企業要加強碳排放核算能力,利用數字化手段支撐碳核算能力建設。再次,綠色金融要匹配排放和減排掛鉤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幫助資金流向節能減碳企業。對于正在轉型中的高碳行業,要發展對應的轉型金融,彌補綠色金融的不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