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袁運生在“河北奶協”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文章《這是又要讓我們倒奶殺牛嗎?》引發了全社會關注。而就在該文章發出的前兩天,河北奶協發布消息,河北省2023年第一季度生鮮乳交易最低參考價格下調至3.85元/公斤。
另據媒體報道稱,有資深養殖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因為產能過剩,牛奶沒人收,幾十頭牛的牧場,養一個月能虧幾十萬元,在短期看不到好行情的情況下,只能殺了奶牛賣牛肉,及時止損,“目前奶牛養殖規模較大、供應充足的北方地區,如河北、內蒙古、山東等地已經開始有‘倒奶殺牛’的現象。”
北方牛奶市場的情況是否波及了南方市場?針對這樣的現象,奶農又該如何“避險”?
(相關資料圖)
多重因素擠占利潤空間
引發部分奶農擔憂
位于浙江嘉興的東興奶牛場是上海某大型乳企的供應商,負責人顧利斌向天目新聞記者介紹,眼下除了奶價下降、物料成本上升給奶牛場帶來壓力以外,今年自己的奶牛場供給數量也受到了乳企限制,“以前是我們有多少就能供多少,現在是對方要求多少、我們供多少。”
顧利斌表示,相比北方,自己牧場的情況相對穩定些,“合作關系比價穩固、價格也相對穩定,但從2023年1月1日開始,我們的鮮奶收購價每公斤也降了0.2元左右。”
受訪者供圖
牛奶價格下降,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利潤。顧利斌跟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東興奶牛場共有奶牛730多頭,平均每頭牛年產牛奶量約為12噸,“12000公斤乘0.2元再去乘奶牛頭數,這不是一個小數字。”
為了應對奶價下調以及其他不穩定因素,顧利斌的牧場也正積極尋求轉型,比如通過積極發展三產來擺脫以賣奶為主的企業模式,“將積極開發本土市場,除了發展本地居民購買以外,也在商談社區團購以及企業訂單業務,接下來還會往育種方面去考慮。”
位于浙江中部的金華市是浙江乃至長江以南奶牛養殖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有“中國南方奶牛之鄉”之稱。但眼下,持續上漲的養殖成本和終端消費量下降也引發了當地部分奶農的擔憂。
一位有著20余年奶牛養殖經驗的牧場負責人袁峰(化名)告訴天目新聞記者,對于近期北方部分地區出現“倒奶殺牛”的現象,自己已經有所關注。
袁峰介紹,受國際局勢影響,自2022年以來,牧草、豆粕等飼料價格持續上漲,“2022年之前每噸奶的成本大概是在4000元左右,到現在已經漲到4600-4800元,生產水平較差的牧場一噸鮮奶的成本甚至已接近5000元。我們現在每噸鮮奶的收購價格只在4700元-4900元之間,所以目前只能勉強保本。”
“還有一個就是消費水平的下降,特別是2022年12月中下旬開始,全國各地的學校開始陸續放假,我所知道的就有個別乳品企業日銷售量一下子下降了70%左右,直到近期才開始慢慢恢復。”袁峰表示,眼下正值產奶旺季,奶牛養殖不同于其他生產型企業,不可能因為看到市場疲軟就減少生產或者停止生產。
袁峰稱,自己的牧場現有存欄奶牛1500余頭,冬季日產鮮奶23噸左右。雖然牧場與乳企都簽訂了長期收購協議,但在如今市場大環境下,自己接下來一味要求乳企按合同執行也不現實,“整個消費量在下降,乳企的日子也緊張,把壓力全給他們,長遠來說,對我們也沒有任何好處,畢竟我們同處于一條產業鏈上。”
南方市場相對穩定
提質增效是“避險”關鍵
據了解,金華市目前擁有規模牧場20家,奶牛存欄1.5萬余頭。
金華市農業農村局畜牧產業科副科長徐斐介紹,2022年,金華本地鮮奶收購價格總體穩定,“2022年1月份鮮奶收購均價為4.77元/公斤,5月份4.72元/公斤,12月份均價為4.8元/公斤,但今年(2023年)1月份價格稍微有所下降。”
來源: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
“所有農產品都會有波動、有周期,一旦它的供需失衡就會有震蕩;比如一些飼養方式比較落后的散戶,只能通過提升優質產能和設施化率等方式提質增效,現在整個產業的發展也都在向機械化、智能化方向走。”徐斐表示,據她了解,北方部分地區牛奶市場疲軟的原因之一,跟近年來當地奶牛養殖規模擴大有一定關系。
在浙江省食品工業協會乳制品分會會長、原浙江科技學院教授尤玉如看來,受疫情影響,其實全球牛奶市場目前都處于疲軟狀態。
尤玉如介紹,國際牛奶市場“噴粉”(指液體原料奶經過滅菌、噴霧干燥等處理,成為奶粉狀態)價格大幅降價,而我國的牛奶自給率較低,相當一部分來源進口,“國外奶粉價格降低,甚至已低于國內牧場牛奶的成本價,這導致國內乳制品企業對本土牛奶需求下降;此外,國內市場除了疫情因素外,目前還處于鮮奶消費淡季,市場需求減少,因此在國際、國內雙重影響疊加下,本土牛奶市場也出現了疲軟。”
與此同時,尤玉如也表示,相較于北方,南方地區供需關系則相對穩定些。包括浙江在內的長江以南地區,本身奶牛存欄量就少,日常還需要從外省調奶,“即使在產奶高峰期、鮮奶消費淡季疊加等影響導致本地產的鮮奶出現富裕,本地的奶企依然可以通過將鮮奶制成其他奶制品等方式就地消化。”
那么,接下來會不會出現省外低價鮮奶擠占本地市場的現象呢?
對此,尤玉如認為并不用太擔心,“我們本身奶牛不多,(本地產)生鮮牛奶也不夠,無非就是從外地調多調少的問題;我們當地的牧場,有的是乳品企業自建牧場,也有的是乳企控股,這種模式下,無論外面市場如何波動,牧場都不會受影響;另外還有一種是乳企和牧場簽訂長期合同,那么乳企不可能因為眼下一時的市場疲軟就拋棄這種合作關系,不然等到以后行情好轉時,人家也就不再向你供應了,得不償失。”
尤玉如強調,作為行業來講,“倒奶殺牛”肯定是讓人痛心的,但是它有它的市場規律,“這也是奶農不能控制的,奶農只能根據市場需求自我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