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敢于將廣州作為對標和趕超對象,很大程度上依然具有信號意義,凸顯出武漢推動城市能級向上突破的雄心。
近日,武漢市社科院主辦的《武漢社會科學》雜志2023年第2輯發表題為《基于新發展格局下的武漢與廣州發展比較研究》的文章,在梳理分析國內頭部城市發展情況后指出,廣州與武漢的地位、功能最為接近,有很多相似點和契合度,是現階段武漢最合適的對標對象。
在從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區域金融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規劃建設、都市圈和城市群等8個方面,比較研究了武漢與廣州之間的功能差距和短板弱項后,文章提出了武漢以廣州為學習對標對象進行追趕及縮小差距的重點方向和路徑。
“對標的目的是為了追趕、縮小差距,甚至實現超越。”課題組組長、武漢市社科院副研究員周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從GDP總量來看,武漢正在縮小與廣州的差距,2021年武漢是廣州的63%,比廣州少約1.1萬億,2022年比重增加到65%,總量差距縮小到9973億元,“長期保持GDP平均增速高于廣州2個百分比以上是武漢能否實現趕超的關鍵”。
解讀:2022年,廣州和武漢GDP分別達到28839億元、18866.43億元,在全國城市中分別排在第五位和第八位。眼下,廣州離邁上3萬億臺階只有“一步之遙”,與重慶的競爭十分膠著;武漢則正在全力沖刺2萬億,與杭州之間的競爭同樣激烈。
從當前來說,無論城市地位還是經濟規模,武漢與廣州的差距都十分明顯,短期內要實現“追趕”甚至“超越”,幾乎沒有可能。不過,敢于將廣州作為對標和趕超對象,很大程度上依然具有信號意義,凸顯出武漢推動城市能級向上突破的雄心。
根據上述文章,目前國內頭部城市基本可劃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北京和上海,經濟總量“4萬億+”規模,肩負沖擊“世界經濟中心”使命,全面參與全球競爭;第二梯隊是廣州、深圳、重慶、蘇州,經濟總量近“3萬億”規模,其中廣深肩負帶領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大都市區的責任;第三梯隊是成都、武漢、杭州、南京等,經濟總量近“2萬億”規模,肩負帶領所在區域提升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競爭地位的使命。
為何對標廣州?按照文章的解釋,“只有廣州既滿足規模體量、發展水平領先,又滿足對區域發展的綜合性功能作用相似的兩個關鍵點,且與武漢同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
如何實現趕超?最終比拼的仍將是城市“實”力。在今年的“新春第一會”上,武漢明確將發力重點聚焦在“科技創新”,并提出舉全市之力推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久前,武漢市黨政代表團先后赴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考察學習,“科技”和“創新”幾乎貫穿全程。
面對國內大循環、內陸崛起、產業轉移等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如果能抓住乘勢而上、重塑優勢的機會,武漢的“天花板”也許還可以更高。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