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女士和朋友的機票價格不同(左為潘女士的價格) 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康旭陽 實習生 覃麗樺
“同一個平臺上同班次機票,我的竟然比朋友的貴。”8月23日,武漢市民潘女士向極目新聞記者反映,她和朋友同一時間在某旅游平臺上看機票,同班次在兩人的賬號上卻是不同價格,懷疑被平臺“殺熟”了。
“不存在‘殺熟’的情況,可能是購買的渠道不一樣。”該平臺客服在核實后回復稱,潘女士是在平臺的微信小程序上看到的價格,而其朋友是在平臺APP上看到的價格,雖是同班次機票,但不同渠道的價格可能會存在差異,這并不是“大數據殺熟”。
業內人士向極目新聞記者透露,同一平臺上不同艙位、不同代理渠道的機票價格確實會存在一定幅度的差異,這是因為相關產品在不同渠道投放的價格策略不同,消費者購買產品前可多方對比后再下單。
同平臺同班次機票價格不同
武漢市民潘女士和朋友提前制定好了國慶假期的旅行計劃。8月23日,她在某旅行平臺上看到“十一小長假”前一天,從武漢飛往香港的機票最低價只要673元,便立馬告訴同行的朋友“趁著便宜趕快下單”。
沒想到的是,其朋友打開上述平臺后發現,票價比潘女士看到的還要便宜23元。“我們是同一時間看的,我的最低價是673元,她的是650元,怕價格更新有延遲我們還各自反復刷了好幾次,結果還是如此。”這讓潘女士不禁懷疑:難道自己被“大數據殺熟”了?
潘女士隨即撥打該平臺客服電話詢問原因,得到的回復是:“同等條件下價格都是一致的,不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
上述客服解釋道,同一產品價格不同,一方面可能是受價格時效性的影響,比如機票酒店等產品價格一般是實時波動的,頁面價格可能有緩存時間,最終價格還要以訂單支付頁面的價格為準;另一方面,同班次機票不同艙位、不同退改規則以及賬戶會員等級不同,可能會存在價格差異;此外用戶持有的紅包、優惠券、商家優惠活動等也會影響最終價格。
潘女士則稱,自己和朋友會員等級相同、所看航班班次艙位和退改規則也相同,且該航班不支持使用紅包優惠券。
不同渠道投放價格存在差異
那又是為何?潘女士向平臺提供了兩張不同票價的頁面截圖,平臺技術人員初步判斷后回復:潘女士是用微信小程序搜索的,其朋友則使用平臺APP搜索的,兩人搜索的渠道不同,價格自然有存在差異的可能。“核實到這一班次的價格在小程序上確實要高一些,不同渠道商家投放的信息和價格可能是不一樣的。”至于為何同平臺不同渠道價格不同,客服稱無法給到具體答復。
盡管對此表示不解,但隨后,潘女士換成平臺APP搜索同班次航班發現,價格確實變成了和朋友一樣的650元。
極目新聞記者對比發現,這一現象不僅存在于上述旅游平臺,國內多個旅游平臺也有不同渠道價格不同的情況。
例如上述潘女士所看的航班機票,在某平臺的小程序和APP的價格均為628元,而在另一旅行平臺小程序的含稅總價是624元,該平臺APP的價格為673元。
“每家OTA平臺上都有很多機票代理商,不同艙位、不同代理渠道的機票價格確實會存在一定幅度的差異。”一家在線旅游平臺相關業務負責人員透露,同一產品在同一平臺不同渠道投放的價格策略不同是正常現象,且是業內普遍現象。不僅是旅游產品,其他品類的產品很多也采用了這一模式。
在旅游行業業內人士看來,平臺的價格涉及很多因素,由于機票、酒店的價格本身就是浮動的,所以各大航司、酒店會根據市場變化實時更新調整價格,相關供應商、代理商也會把自己的定價放給在線旅游平臺,建議消費者購買產品前可多方比對后,再選擇合適的價格和規則下單。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