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春節期間,寧國市胡樂古鎮上傳統的魚燈、龍燈表演又在鄉間巡回開演了。
胡樂老街背靠獅子山,前擁西津河,一座百余年的老橋,連接著西津河兩岸最美麗的山水,也造就了千年胡樂源遠流長的魚文化。
每逢重大節日,街上的村民都會手工制作魚燈,胡樂魚燈大的有五米長、兩米高,分魚頭、魚身、魚尾三節,須六人抬著出游;而“微縮版”僅一米長,可一人隨手舞動。
魚燈用竹片扎成魚形,魚頭和魚身用木棍固定,以便扛抬行走。節與節之間以鐵絲相連,可以左右靈活擺動。魚身以紙或布粘糊,再彩繪魚頭、魚鱗及鰭、尾。嘴上唇有兩根翹八字魚須,嘴下唇有泡泡噴壺。魚燈跟著龍燈邊走邊舞,后跟大鑼大鼓助威。
魚燈出游時,各家各戶扎的小魚燈跟隨大魚燈伴舞,龍燈、魚燈在人的擺動下搖頭擺尾,十分有趣。魚燈在胡樂老街搖頭擺尾行進,燈光搖曳在西津河畔,在河中投下斑斕倒影,宛若一條條鯉魚逐水前行,泛起陣陣漣漪。大魚燈遁入古巷,所到之家都會出來相迎,祈求風調雨順,家族年年有余。
和魚燈交相輝映的龍燈則起源于清朝,被當地人稱為太平龍。每到節慶時分胡樂龍燈隊走街串巷,保佑當地百姓生活平平安安、健康美滿。
傍晚時分,天色漸暗。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一條錦色長龍在古橋橋頭上翻騰起舞,長龍后緊跟著胡樂當地兒童組成的“小蚌殼”、由當地居民自發組成的腰鼓隊。周圍人頭攢動,氛圍濃烈。舞龍、腰鼓隊員們踏著節拍,不斷地舞動著飛龍蜿蜒、翻騰,手中的腰鼓隨之打出新年的節拍。
胡樂鎮地處水陽江畔,水運發達,在江邊大大小小也有三四個碼頭。過節放河燈,也成為當地居民年復一年祈盼風調雨順的習俗。
龍燈祈愿國泰民安、魚燈祈愿風調雨順、河燈祈愿長樂無極。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龍燈、魚燈、河燈已經成為胡樂非遺文化璀璨明珠,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符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