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明光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周福紅帶領農技人員來到該市三界鎮西王村,在村民李保兵家的麥田里,對小麥田管問診把脈、開出藥方。“農技員每年都來我這里好幾回,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李保兵對記者說。
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把發揚雷鋒精神融入日常、化作經常,扎根基層、服務“三農”,推進農業特色化、機械化、綠色化、標準化、優質化、信息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為農民豐收保駕護航,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近日,該中心成為第八批安徽省學雷鋒活動示范點。
記者了解到,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010年成立了“學雷鋒小隊”,并在滁州市率先開通了“農技110”服務專線,24小時提供服務。在脫貧攻堅中,中心成立農業科技扶貧服務團隊及“扶貧智囊團”,開展“抱團科普惠民鄉村行”活動,并分片包干,結對幫扶有生產能力的貧困戶,共帶動1064戶脫貧致富,獲評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團隊。
為促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新模式“四新”成果轉化,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組織135名科技特派員開展包村聯戶服務,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00人以上。設立6個展示區,展示小麥、玉米、水稻、艾草等144個新品種,全市良種覆蓋率達98%。同時,建設示范基地29個,引進小麥高畦降漬技術、水上種水稻等15項新技術模式。
在石壩鎮農業科技示范園,種糧大戶戴榮龍正在用手機操作水肥藥一體機,為小麥噴灑水肥。
“通過遠程操控,在手機上就可以完成水肥一體化方式灌溉,減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也讓種田變得容易了。”戴榮龍說。
明光市依托148個益農信息社,智慧農技和測土配方施肥公共服務平臺兩個微信公眾號,以及用戶手機、100臺觸摸屏和148套電腦終端,形成“一社二碼三終端”模式,化解農業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難題。
“我們聚合永久基本農田、土地確權、土壤空間與屬性等18類農業數據庫,繪制一張數字農業地圖,在全國率先形成全信息耕地數據聚合標準,實現了全域數字化、全科技術集成化、全程服務信息化、全產業鏈融合化。”周福紅告訴記者。
近年來,明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積極組織實施水稻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引導開展農業全產業鏈及綠色循環農業建設,提升農產品競爭力,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農技人員帶頭示范,引導村民發展艾草、甜葉菊等特色產業,僅艾草一項,全市種植面積就達3萬畝,年產值近10億元。(記者 羅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