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地處大別山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年代,四萬岳西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占當時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這里也被稱為“烈士縣”。近年來,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岳西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岳西不僅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生態示范區,還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和首批安徽省旅游強縣。
全域旅游惠民生
(相關資料圖)
夜幕降臨,岳西縣河圖鎮金楊村格外熱鬧,步行街上、小酒館里、燒烤攤前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
“這里鬧中取靜,閑時跟三五好友來這住上兩天,很舒適、很愜意。”來自合肥的游客汪先生興奮地向記者介紹道。
地處大別山腹地的金楊村曾是深度貧困村,由于交通不便,當地人要么在家務農,要么外出打工。黨的十八大以來,金楊村里積極爭取各級政策資金支持,新修、拓寬村里主干道,與外界聯系緊密起來。
修了路,如何致富?“縣里這幾年大力發展旅游業,我們要搶抓這一機遇,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鄉村旅游紅火起來了。”金楊村黨支部書記葉楠說。
2021年,岳西縣農村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在金楊村投資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該項目依托岳西全域旅游大框架,差異化市場定位,著力打造“清涼經濟”“夜經濟”“全域農產”等特色旅游產品,為金楊村旅游產業的“騰飛”插上“翅膀”。
這一項目通過“共同締造”的方式,建立“村委會+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機制,整村規劃、分步推進,對糧站、供銷社、衛生院等建筑進行改造,現已建成總面積達5093平方米的“復古風”民宿產業集群。
“‘五一’期間,民宿平均每天接待游客四五百人,往往是一房難求。”金楊村民宿運營經理任逸飛說。
特色民宿吸引許多在外務工的村民們回鄉創業就業。去年6月,張彩瓊辭去溫州的工作,回鄉開辦農家樂。“現在店里生意不錯,回鄉創業這條路選對了!” 張彩瓊高興地說。
“去年,金楊村共計接待游客約3800人次,旅游收入超過30萬元。” 河圖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河圖鎮將積極拓展旅游加民宿業態,輻射帶動全鎮旅游經濟發展。”
岳西縣是我省旅游資源大縣,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已建成開放景區景點20處,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天然“大花園”,被列為國家生態保護示范縣。近年來,該縣提出文旅興縣戰略,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持續擦亮“云上岳西·康養福地”文旅品牌,已形成以大別山烈士陵園、鷂落坪為代表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以黃尾村、道元古村、水畈村等為代表的鄉村體驗游;以天悅灣溫泉、石關體訓基地、鷂落坪村為代表的高山康養游;還有以果蔬基地、休閑農園為代表的農業采摘游。
2022年,岳西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游客636萬人次,實現銷售收入37.93億元,其中帶動農產品銷售收入18.25億元。
特色產業興山村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岳西縣冶溪鎮放馬坡家庭農場的生態茶園,只見一壟壟茶樹郁郁蔥蔥,十余名茶農穿梭其間,他們手持修剪機,精心地修剪茶樹。
2008年,殷言林瞄準商機,在家門口開辦放馬坡家庭農場,致力發展茶葉產業,不僅流轉了200多畝山地種植茶葉,還創辦了茶葉加工廠。
“我們農場去年共烘制干茶5000公斤,銷售收入近200萬元。受干旱天氣影響,今年鮮茶產量下降,共烘制干茶4000多公斤。”殷言林告訴記者,今年茶葉的市場行情比較好,干茶平均價格能達到每公斤520元,干茶現已全部售完。
冶溪鎮位于岳西的西南邊陲,全鎮近2萬畝耕地面積中,茶園面積達1.1萬畝。近年來,該鎮把茶葉產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來抓,已初步形成良種繁育、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產業鏈條。一到采茶季,全國各地的茶商都會到此,品茶購茶。
成立于2014年的安徽雙寨茶業有限公司是冶溪鎮最大的精制茶葉加工廠,公司每年從周邊茶廠收購夏秋茶,然后加工成精制茶銷往海外市場。
走進雙寨公司制茶車間,記者看到,精制茶生產線正開足馬力制茶,工人們穿梭其中,協助機器完成對茶葉的勻堆、篩選、干燥等。
“我們每年要收購鮮葉200多萬公斤,收購干茶400多萬公斤,既解決了鎮里茶葉銷路問題,也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增收。”雙寨公司負責人胡炳旺說。
“在這里工作一年能掙6萬多塊錢,還能照顧老人小孩,我很滿意。”雙寨公司員工劉同祥告訴記者,公司20多名員工大都是本地村民,不少人干了5年以上。
“去年,我們鎮共產干茶1850噸,產值4360萬元,茶農戶均茶葉收入近萬元。”冶溪鎮黨委書記王金橋說。
一片茶葉帶富一方鄉親。 2022年,岳西縣茶園面積19.87萬畝,茶葉產量6850噸,全產業鏈綜合產值27.5億元,帶動農戶8.2萬戶,戶均增收1.1萬余元。近日發布的2023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結果中,“岳西翠蘭”品牌價值達27.2億元,居第49位。
岳西縣是我省茶葉、瓜蔞子、獼猴桃、黑豬、高山反季節無公害蔬菜的主產縣和基地縣,特色農產品商品率達95%,其中岳西翠蘭茶葉、瓜簍子、土蜂蜜、香菇、木耳、岳西黑豬、小黃姜、高山蔬菜等產品在國內外市場聞名遐邇。近年來,該縣依托山區資源,聚焦“茶、桑、菜、果、藥、生態養殖”六大產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推動三產融合。截至目前,全縣特色農業基地達43.9萬畝。岳西縣先后榮獲“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蠶桑之鄉”“中國高山茭白之鄉”等稱號。
文明鄉風潤人心
晚飯過后,岳西縣包家鄉鷂落坪村的文化廣場上熱鬧起來,大人們開心地跳舞鍛煉,孩童們歡快地嬉戲追逐。
“這幾年,村里變化可大了,不僅環境變美了,還建起了籃球場、小游園等休閑場地,我們平時鍛煉有了好去處。”鷂落坪村村民儲阿姨說。
“你能想象得到嗎?以前的鷂落坪村,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村民散養的雞、羊、牛到處都是,臟亂差現象嚴重。”鷂落坪村黨支部書記吳良寶說。
拆除破舊房屋、大規模整治河道、修建花圃……自2016年開始,鷂落坪村以建設美麗鄉村中心村莊示范點為契機,累計投入3500萬元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小小村莊實現華麗“轉身”。
鷂落坪村的“蝶變”,折射出岳西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上揚態勢。近年來,岳西縣按照“老點大提升、新點起示范、后備有梯隊”的總體思路梯次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累計建成和在建省級中心村135個,市縣級中心村40個,占全縣鄉村總數的90%以上,初步實現了美麗鄉村串點成線、連線成片。
美麗鄉村既要有“顏值”,更要有“內涵”。記者注意到,鷂落坪村的宣傳欄內張貼著“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好婆婆”等名單,不少農戶家門口懸掛了“文明示范戶”的牌子。
“通過先進評比、榜單公示,村民養成了愛護環境的好習慣,家庭關系、鄰里關系都更加和諧。”吳良寶說。
近年來,岳西縣大力推進省級文明城市建設,著力推動移風易俗,營造勤儉節約、孝老愛親、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文明風尚。同時,大力推廣文明積分制度,探索“信用+”鄉村建設,對文明行為給予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記者 陳成 通訊員 梁月升 朱森森)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