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有著美麗鄉村稱號的戴樓街道紅嶺村的游園廣場總是笑聲不斷,早早起來的村民在游園里散步、晨練、跳廣場舞,一派熱鬧祥和的景象,村民們把這一切歸功于鄉村治理。
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堅持問題導向,以黨建為抓手,圍繞基層組織架構、為民服務效能、鄉村治理成效三方面探索創新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途徑和載體,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構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為鄉村治理現代化增添“紅色動能”。
建強組織建設“主心骨”
(資料圖片)
“我們小區的黨員樓棟長陳政多次爬屋頂查看,制定維修方案,積極溝通協調申請維修基金,解決了多年的屋頂漏水難題。”日前,麗水天景小區居民董金鐘夸獎道。
金湖縣打破原有行政村的治理模式束縛,積極完善組織體系和基層治理方式,以2-4個成員村的規模成立11個中心村黨委,帶領32個村(社區)共治共享、抱團發展,通過組織共建、隊伍共育、活動共辦,推動成員村攜手進步、共同發展,有效解決村(社區)黨組織“單打獨斗”的問題。
該縣還推行農村黨員“一方隸屬、雙重管理”機制,實現基層黨建、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民生實事等工作同步推進、統籌管理,變“小支部單打獨斗”為“大黨委聚力出拳”,形成了“1+1>2”的聚勢效應。在織密組織體系上重點發力,以“兩網”融合促治理,在429個治理網格成立黨組織,選配898名黨員樓棟長(中心戶),明確“五帶頭”職責任務,按照“七個一”標準設立126個紅小村議事小院,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實現基層治理“一張網”,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繪就為民服務“同心圓”
“我們村通過協商議事,開展公共空間治理,盤活了村里閑置資源,讓農民有錢賺,集體增收入,空間治理規范了。”在戴樓街道樓莊村說起有事好商量,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為踐行為民服務宗旨,金湖縣開展“認人知民情、認事解民憂、認親暖民心”黨員聯系群眾“三認”活動,將大走訪作為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必修課”,發放民情聯系卡2萬余張,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600余件,常態化“跨進百姓門檻,走進群眾心坎”,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該縣堅持做優陣地服務功能,圍繞就業指導、衛生健康、扶貧幫困等群眾需求,制定“社區服務清單20條”,開展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門七件事”活動,免費為群眾提供量血壓、洗衣服、修家電、收快遞、找醫生等服務,讓黨群服務中心成為“群眾愿來、人氣常聚”的福地。截至目前,148名黨員醫生定期赴村義診,1萬多名農村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診療服務;800余名黨員志愿者為群眾提供量血壓、測血糖、修家電等服務,實現黨群活動有“熱度”,群眾內心有“溫度”,黨群服務有“力度”,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
譜寫鄉村治理“協奏曲”
“目前我已經有40多分了,都是日常參加一些志愿服務得來的,今天準備用積分換點生活用品。”在金港中心村黨群服務中心積分超市門口,老黨員主立安開心地說。
為提高鄉村治理成效,金湖縣以小切口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探索推出“黨員紅色積分,群眾公益積分”管理模式,通過志愿服務“小”積分,撬動鄉村治理“大”資源。
黨員通過參加組織活動、志愿服務等獲得紅色積分,形成正向引導,群眾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治安巡邏、環境整治等獲得公益積分,積分可在公益超市兌換商品或服務。同時,將積分作為“最美家庭”“衛生示范戶”“十星文明戶”等評先評優的依據,推動社區形成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團結和諧、熱心公益的社會氛圍。通過“小積分”,“不想干”“躲著干”變成“比著干”“爭著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大治理”格局逐步形成。截至目前,通過“積分超市”這一載體,全縣累計吸引6937戶主動參與,其中包括黨員1213戶,最高個人積分達230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