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揚州面塑、宋代點茶、通草花、雕版印刷、揚派盆景……4月14日傍晚,當地市民、外地游客千余人不約而同地來到揚州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共同開啟了一場“遺”脈相融的“尋寶之旅”。
記者看到,夜晚的仁豐里,非遺和美食相伴,傳統和現代對撞。集市內既有揚州評話、揚州清曲、廣陵古琴等地方傳統文藝項目展演,也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漢服秀、國風歌舞表演,還有車邏燈彩、通草花、盆景制作、漢飾簪花、雕版印刷等多種非遺技藝的互動體驗。
在非遺體驗區,游客們將揚州非遺通草花技藝傳承人崔芳凝團團圍住,出神地凝視著片片晶瑩雪白、質地柔和的通草薄片,在崔芳凝手中緩緩攏成一朵形態逼真的“永生花”。
“通草花這門技藝太神奇了,不愧是草中取‘芯’、妙手生‘花’。”來自蘇州的游客孟初棟手中的快門按個不停,迫不及待地在微信朋友圈曬美圖、寫美文。
一顰一笑,滿是柔情;一碟一筷,皆是樂器;一詞一曲,唱盡揚州。在仁豐里北入口舞臺處,揚州清曲演員們婉轉裊娜,引得游客紛紛駐足觀看,《揚州十二娘》《鮮花調》《板橋道情》等經典曲目清音裊裊,繞梁不絕。
“觀看完揚州清曲,我們又看了古風吟誦、古琴雅集、漢服走秀等民俗展演。”談及本次活動,來自上海的游客吳慶滿臉歡喜,她陶醉地說:“在仁豐里沉浸式觀賞了整整2個小時,仿佛上演了一場時空穿越,既長見識,又漲知識。”
廣陵區汶河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活動是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與非遺項目的一次深度“握手”,是城市更新與非遺資源的有機融合。2020年以來,仁豐里陸續引入18種非遺項目和53處文化空間入駐,催生了“新形態、新業態、新生活”的“新新向榮”,打造出古城傳統文化特色街區。游客徜徉街巷,既能欣賞美景,又能品味老揚州的味道。
“今后,非遺集市將于每周雙休日常態化舉辦,首期延續到五一假期。希望通過非遺活動‘點亮’古城夜經濟、激活古城新‘夜’態,塑造非遺‘活’起來、‘熱’起來、‘火’起來的新陣地。”這位負責人如是說。
(來源:江蘇廣電揚州中心站/王澤坤 通訊員/廣宣 編輯/高予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