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春塘水暖,育苗正當時。眼下正值培育蟹苗的關鍵時期,鹽城市射陽縣沿海灘涂上的100多家河蟹育苗企業正加緊科學培育,迎接即將到來的蟹苗銷售高峰期。
走進鹽城金洋水產原種場,一望無垠、波光粼粼的水塘清澈見底,負責人陳立飛正忙著檢查蟹苗幼體進食狀態以及生長脫殼情況。今年育苗有了“高校科研”的加持,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的學生和專家在這里應用了不少新技術和新方法。“塘里的早狀幼體目前屬于蛻殼變態期間,我們今天播撒的是一些益生菌。”上海海洋大學學生孫皓邊忙碌邊介紹,“益生菌主要有兩個作用,第一個就是抑制塘里的雜菌生長,第二個就是給輪蟲進行一輪營養強化,使我們的蟹苗幼體得到更全面的營養。”
在這里,專家們不僅對蟹苗養殖過程進行完善更新,還在餌料培育上下了不少功夫。在以往的生態育苗中,生物餌料往往是直接從壇子里打取,衛生條件性不佳,容易滋生有害菌。“我們通過往生物餌料中添加光合細菌、枯草芽孢桿菌等,有效減少餌料中的有害菌,最后達到提高苗種質量的目的。”上海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鄭紀濤正在用顯微鏡,觀察改良后蟹苗幼體的生長狀態。
作為一家省級水產原種場,鹽城金洋水產原種場從事河蟹育苗已經28個年頭,年產蟹苗近3萬斤,深受市場歡迎。優質蟹苗的背后離不開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早在2018年,該公司就與上海海洋大學簽訂了河蟹生態育苗、新品種研發等合作協議,取得了包括多項專利在內的喜人成果。“上海海洋大學是全國雙一流高校,水產養殖是國家重點學科,他們的技術能加持我們在新品種的研發,以及‘中華絨螯蟹’蟹苗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等方面有很大的技術支撐。”總經理陳立飛興奮地說。
據了解,目前射陽縣已建成沿海生態育苗基地3 . 5萬畝,擁有各類育苗企業107家、年產生態蟹苗130萬斤左右、占全國蟹苗市場份額穩定在70%以上。科研團隊的加入對蟹苗的培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年3月29日,上海海洋大學、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在射陽聯合成立鹽城海納中華絨螯蟹種業與生態繁育研究院,推動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推進射陽蟹苗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我們建立研究院開展合作,是希望在射陽生態育苗發展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對生態育苗的技術進行集成和優化,使射陽育出來的大眼幼體質量不斷提高,引領全國。”談及原因,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成永旭的回答擲地有聲。
近年來,射陽縣堅持綠色低碳、矢志向海圖強,把做強水產種苗產業作為發展向海農業的先導性、基礎性工程,先后引入長江一號、長江二號、江海21、諾亞1號等多個優良蟹苗品種,5個國家級蟹苗新品種有4個落戶射陽。蟹苗產業已成為該縣的一張標志性名片,更成為促進富民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
(來源:射陽縣融媒體中心 通訊員/李盼 編輯/俞思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