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強則經濟強,企業興則地方興。
近日,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的關于2022年度擬備案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公示名單上,鹽西高新科技企業孵化器、悅湖之星科技企業孵化器兩家鹽城科技企業孵化器上榜,這是我市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創業、堅持工業強市目標實際成果的生動展示。
(資料圖片)
今年以來,我市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激發“龍頭+小巨人+科技”乘數效應,持續在促進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上精準發力,加快形成“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強大企業方陣,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科技驅動 激發創新加速度
近年來,我市積極響應“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偉大號召,以“科技創新突破年”和“科技創新推進年”活動為契機,打好科技創新“組合拳”,全力加大企業科技服務,以科技賦能助推企業跨越式發展。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工作,聚焦高新技術企業下功夫、出實招,先后實施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計劃,著力壯大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企業集群。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引導下,2022年,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39家,位居全省第六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33.2%,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63億元;全市瞪羚、獨角獸入庫培育企業分別為273家、22家,通過省市評估瞪羚企業89家、潛在獨角獸企業6家,9家科技企業進入省科技企業上市培育庫,入庫數量全省第五、蘇北蘇中第一。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融合的關鍵核心,我市鼓勵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投入和創新力度,不斷推廣應用新工藝、新成果,打造了一批工業經濟新增長點,加快自主研發和轉型升級步伐。市科技局發展計劃與政策法規處處長魯偉表示,我市加快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破除企業、大學、科研院所之間的壁壘;通過產學研合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大力引進人才和成果,讓高水平創新成果形成現實生產力。從鹽城創新工作實際出發,堅定不移堅持開放創新,努力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在更高層面、更廣闊的舞臺上推動鹽城創新再上新臺階。
隨著政府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提升、企業研發能力提升、創新平臺載體質效提升等系列行動的深入推進,企業敢干的活力得以全面迸發。
龍頭引領 樹立行業新標桿
位于中韓(鹽城)產業園核心區的SK新能源(江蘇)有限公司是韓國SK集團全球布局中最大的行業龍頭企業。一期27GWh動力電池項目總投資20.1億美元,已全面投產;二期30GWh動力電池項目總投資25.3億美元,是近年來鹽城最大利用外資項目,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計劃下半年投運試生產。
近年來,在新能源動力電池投資熱潮下,我市現已成為國內新能源產業鏈聚集地之一,包括SK、蜂巢能源、星恒、耀寧科技等電池企業加速在鹽城投資建設,眾多電池項目落戶鹽城,吸引著一批產業鏈上下游頭部企業紛紛入駐,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龍頭企業不僅是行業的領導者,更是帶動整個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一季度,我市產業鏈龍頭企業發展持續加快,銷售額超10億元企業24家,較去年增加3家,實現開票銷售850.5億元、增長26.6%;銷售額超億元企業193家,實現開票銷售1276.9億元、增長25%。
推動經濟運行率先實現整體好轉,龍頭企業持續發揮帶頭作用更多要體現在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上。
位于鹽城經開區的江蘇潤陽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堅持走自主創新、技術創新之路,目前已發展成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高效電池專業制造商之一。近年來,該公司搶抓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持續推進產品和技術創新,通過可再生能源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拓展、生產工藝優化等舉措,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產生量,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讓龍頭企業更好地發揮帶動作用,政府部門還需搭把手、多鼓勁。一方面要多培育扶持龍頭企業,激勵實現轉型升級、進行強強聯合;同時給予扶持行業內小微企業的龍頭企業激勵政策,搭建平臺實現更好對接合作,形成產業聯盟。另一方面要營造更加公平規范的競爭環境,進一步激發龍頭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也使小微企業與龍頭企業和諧共生,形成各自差異化優勢,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頂天立地 勇當發展小巨人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實體經濟的硬支撐,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對補鏈強鏈、解決“卡脖子”難題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培育“小巨人”企業是推動工業強市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我市認真落實國家、省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計劃,鼓勵企業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強化創新,走好“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不斷增強企業競爭優勢,持之以恒厚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成長沃土,目前已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8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46家。
一批批“小巨人”脫穎而出,為我市發展按下“加速鍵”。
4月4日,位于濱海經濟開發區工業園的江蘇萬恒鑄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片忙碌,一臺臺數控機床高速運轉,工人們正在趕制一批發往韓國的產品。作為一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萬恒鑄業專注鑄造領域35年,參與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起草,產品性能高于行業同類產品,公司自主研發的高壓臨氫不銹鋼閥門鑄件制造工藝,使高壓臨氫閥門鑄鋼件成為以國代進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我們強化人員培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提升專精特新企業管理人員能力素質。開展主體培育,建立全縣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助力提質增效。堅持梯次培育、動態管理,加快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制定出臺激勵政策,對首次獲批市級專精特新、省級專精特新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企業分別獎勵5萬元、20萬元和50萬元。”濱海縣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下一步,我市將不斷加大創新、金融、人才支持力度和推進數字化賦能等措施,加快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著力打造“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的產業集群。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必將有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為推動工業強市建設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