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銀鯧魚絕對新鮮、肥美,5月1日就是休漁期了,大家要幾個月吃不到新鮮的海鮮了,可以多囤一點冷凍起來。”4月24日下午4時,家住呂四港鎮的李娟打開吉帆海鮮的抖音直播間,銷售剛從碼頭運來的鯧魚、老鷹帶等海產品。
(資料圖片)
作為六大國家級中心漁港之一,漁業是呂四港鎮的傳統產業。年輕的“漁二代”“漁三代”們沒有沿襲父輩出海捕魚、上岸加工的傳統漁業模式,而是通過開網店、直播帶貨等方式,讓漁網“接上”互聯網,帶火了線上海產品銷售。
跳回“漁船”的小伙成帶貨能手
“今天有鯧魚、藍點大馬鮫、老鷹帶……都是天花板級別!”打開“漁三代”陶華的朋友圈,滿滿的都是各類漁獲的照片和視頻。
“說實話,以前一門心思想跳出‘漁船’。后來從事了這個行業,對它的感情越來越深了。”陶華的爺爺是地地道道的漁民,父親從事水產銷售,他笑著告訴記者,自己大學學的是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壓根沒想過要繼續從事漁業。畢業返鄉后,陶華足足有兩年“水土不服”,為了盡快“上手”,他從早到晚“蹲”在碼頭。“拿漁獲非常考驗經驗和眼光,價格合適的好貨能有不錯的收益,稍有不慎就會虧錢。”陶華告訴記者,自己花了兩三年才摸到門道。
陶華正在查看直播后臺數據
2015年,陶華開始試水電商平臺,做起微商,還在淘寶、拼多多等平臺開了網店。2019年,他試水抖音平臺,開通了名為“山林道”的賬號,他也是呂四港鎮較早試水抖音直播的新漁人,主播是他的搭檔張陸歡。“每天至少播兩場,上半年漁獲少,每場兩個多小時,下半年帶魚、蝦、梭子蟹等大量上市,一天要播八小時。”經過幾年的精心打磨,他們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海鮮主播,幾天前,陶華和張陸歡還一起登上央視《生財有道》節目。
“80后”夫妻成“直播俠侶”
4月24日上午4時,41歲的楊明準時來到碼頭,中午11時,李娟就開始在吉帆海鮮直播間賣力帶貨。“5月1日就進入休漁期了,不少老顧客都趕著來囤貨。”楊明告訴記者,上午的四五百斤海鮮兩個小時便售罄,中午他又抓緊補了一批。
李娟正在帶貨直播
妻子李娟在線直播,楊明和工人根據訂單手腳麻利地裝箱打包。“打包好的海鮮臨時放在冷庫里,當天便能通過順豐發往各地,最快的第二天早上就能收到。”楊明告訴記者,夫妻倆從事海鮮網絡銷售已有10年,2021年,他們在抖音平臺開通了吉帆海鮮的賬號,是呂四港鎮的新漁人中較早接觸直播帶貨的一批,已有5.8萬粉絲。剛開始“吸粉”時,他們邀請了本地廚師,更新燒魚教程視頻,就這么不溫不火了大半年,在去年清明前的刀魚季,直播間才火了起來。
“我們家從事水產加工已經快30年了,一直通過傳統模式銷售海鮮。呂四的新鮮漁獲,不到24小時便能從碼頭端上顧客的餐桌,十年前這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李娟說。得益于國家網絡和物流的發展,線上銷售大大縮短了海鮮從海洋到餐桌的距離。現在,夫妻倆分工明確,楊明負責到碼頭進貨,李娟負責直播。為了做好直播,她還專門到直播基地進修過。“去年,鎮上做海鮮直播的只有七八家,今年一下子多了二三十家。”夫妻倆坦言,面對競爭,唯有不斷學習進步。
海歸金融女推廣家鄉好物
“前一段時間,有朋友對爸爸說在長沙的超市看到了我們的產品,他才知道我打造的不是至誠水產的線上版,而是一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銷售平臺。”撥通袁可欣的電話,在上海的她聲音里有掩飾不住的興奮。
至誠水產是呂四當地頗有名氣的水產品加工企業,負責人袁海兵是鎮上較早一批從出海捕魚轉型水產加工的漁民。“七代人,六個漁老大,算到我這一代,已經是‘漁八代’了。”袁可欣告訴記者,2020年,袁海兵在上海成立呂四至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時,從美國留學歸來、已在金融公司就職的她主動請纓接過擔子。
“從小吃呂四海鮮長大,我對這個行業有著特殊的情懷。”袁可欣發現,在市場上,消費者對呂四海鮮的認知度卻不高。她組建了年輕的專業團隊,把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思維,帶入這個傳統行業,推廣呂四海鮮這張地域名片。經過近三年的融合打造,袁可欣不無驕傲地表示,天貓、京東、盒馬、微信小程序、直播帶貨等,凡是大家想到的線上銷售渠道,至鮮都已落子,還成為大型商超、華東地區超過200家餐廳的供貨商。
千重海浪,萬頃波濤,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呂四漁場源遠流長的海洋漁業。據了解,呂四港鎮共有漁船500余艘,漁民5000多人,漁業從業人員3萬多人。當現代科技與傳統漁業牽手同行,年輕的新漁人們通過新營銷、新渠道,讓源頭好貨成就新品牌,實現了品牌與產品雙向賦能的正向循環。記者了解到,目前呂四漁港年漁獲物卸貨量達25萬噸,占全省產量的三成、南通產量的一半,年創造漁業經濟總產值超過50億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