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隨著各項穩增長政策措施落地顯效,南京經濟運行開局良好、起勢有力,供需兩端強勢復蘇,市場信心加快恢復。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外部環境仍然復雜多變,部分行業和領域需求不足制約明顯,經濟加快回升基礎仍需夯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首季報”有何亮點?下階段如何發力?記者采訪多位專家進行分析解讀、展望建言。
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
□丁宏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北新區(自貿區)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江蘇省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
南京市一季度實現良好開局,GDP、工業、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等關鍵指標都優于全省平均水平,充分展現了南京經濟恢復向好的強大韌性,為全年經濟運行和高質量發展開了好頭,增添了信心。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南京積極推進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推動科創產業和產業科創雙向發力,轉型發展動能更加強勁。
從一季度數據看,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0.1%,高于全市投資增速13.8個百分點,也遠遠高于全省高新技術投資增長9.9%的平均水平;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新業態、新產品發展勢頭迅猛,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實現較大幅度增長。這些數據都充分反映出南京科技和經濟的結合更加緊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效,科技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定星盤”“壓艙石”作用更加明顯。
從未來看,南京應繼續堅持創新引領經濟轉型發展的方向,努力創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在我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版圖中占據核心地位。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帶動投資、就業增長
□吳斌東南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季度,南京生產、服務、居民消費等各項統計數據出現了疫情以后的恢復性增長。
供給端,新能源等相關高端制造業占比增長迅速,開始在經濟發展中起到引領作用;需求端,服務業全面恢復,個人以及升級類消費保持了更快增長;投資端,能夠表現企業家信心與預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3%,其中高技術投資同比增長20.1%,表現出穩中看好的發展特征。
2023年是實現南京“十四五”規劃較為關鍵的一年,好的營商環境有利于提振企業家信心,帶動投資與就業的增長,實現南京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優化營商環境的具體措施方面,應該充分發揮南京高校資源密度高與科研機構多等優勢,盡快出臺能夠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執行方案。
南京在長三角區域核心地位進一步凸顯
□黃南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從今年一季度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及核心城市發布的經濟數據看,南京的經濟開局良好,呈現出較為強勁的發展態勢。
一是區域經濟核心地位進一步凸顯。一季度,南京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分別高于上海和杭州2.2和0.6個百分點。與杭州一季度的生產總值差距僅為493億元左右,與2022年一季度的差距相比大幅縮小。與上海和杭州相比,南京工業、服務業增長速度也相對較快。
二是區域消費中心地位進一步強化。一季度,南京社零總額同比增長6.6%,明顯高于上海5.2%和杭州3.2%的增速,在長三角地區的消費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金銀珠寶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化妝品類、書報雜志類等消費增長更為強勁,顯示出南京消費結構優化和消費產品不斷升級的態勢。
南京要進一步夯實經濟復蘇的基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企業全面復蘇;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放在重要位置,培育新型消費熱點;要充分發揮南京科技和人才優勢,更大力度吸引外資,促進內外循環體系的相互促進。同時,要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城市以及都市圈內其他城市之間的合作和協同發展。
提升首位度,強化中心引領作用
□周莉雅江蘇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社會所所長、正高級經濟師
一季度,南京科技創新持續發力,服務業恢復向好、民生持續改善,經濟運行實現“開門紅”。一系列亮眼數據背后,折射出南京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邁出堅實步伐,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速。
下階段,南京可從三個方面強化中心引領作用。
一是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在高水平科技創新上增強中心引領作用。著力建設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匯聚全球頂尖人才。充分發揮全國唯一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優勢,培養創新型企業家。推動在寧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率先在南京轉化。
二是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大門戶,在高能級對外開放上增強中心引領作用。充分發揮“服務業擴大開放+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引領作用,建設南京空港等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重點發展跨境電商、旅游會展、商務商貿等現代服務業。
三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在創造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上增強中心引領作用。著力建設就業友好型現代化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南京人口集聚能力。在保持民生投入基礎上,更多從小切口提升群眾獲得感。
記者朱凱 黃琳燕
通訊員 寧統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