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舊病歷書寫工整,字跡清晰,易易的奶奶收藏了35年。朱杰供圖
記者 周函
近日,一張照片火了蘇大附兒院普外科主任醫師朱杰的朋友圈。照片上是一本泛黃的35年前的病歷,封面寫著“蘇州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內頁用藍黑墨水端正工整地記錄了患兒的病情以及治療方案,整整兩頁的書寫字跡依然清晰可辨。
(資料圖)
這是一名奶奶帶著孫子到蘇大附兒院看病時帶來的,她說35年前,兒子也出現相同的癥狀,想把當時的診斷提供給現在的醫生參考。朱杰內心深受觸動,他說病歷字里行間不僅閃爍著醫生的真情,也記載著患者沉甸甸的信任。
筆跡工整
病人吃下定心丸
近日,6歲的安徽男孩易易被爸爸和奶奶領進了朱杰的診室。男孩被診斷為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朱杰解釋,這是一種先天缺陷的溶血性貧血,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父母中任何一方都有可能遺傳給孩子。正常紅細胞的形態是呈盤狀且中間凹陷的,而這類患兒的紅細胞是球形的,由于通過脾臟的時候容易被破壞,所以就造成了機體的貧血。
朱杰診斷,易易癥狀較重,不僅脾臟腫大、黃疸加深,還出現了重度貧血,只能每隔一段時間反復輸血,經過全面評估,只有脾切除術才是治療貧血最有效的方法。就在朱杰為男孩確定手術方案時,孩子的奶奶一邊從包里掏出一本泛黃的舊病歷本,一邊說:“當年孩子爸爸也是這個病,幸好遇到了你們醫院的醫生,做了手術就好了。”
朱杰拿過來一看,心里涌起熟悉的溫暖,只見牛皮紙封面上印著“蘇州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門診病歷”的字樣和個人信息,起用時間是1987年的10月24日,內頁則用藍黑墨水的鋼筆工工整整地書寫了兩頁,包括詳盡的病程記錄、B超檢查結果、治療方案等,字跡依然清晰可辨。根據病情介紹,患兒曾經在當地醫院治療效果不佳,被建議轉診到蘇州的兒童醫院。
“蘇州醫生既負責又貼心,當時讓我非常感動,所以這次看病我還是要來蘇州。”易易的奶奶已經70歲,但是回憶起35年前,依然歷歷在目。她告訴記者,當地醫院診斷為脾臟腫大,但治療幾年都效果不佳,由于蘇州兒童醫院的血液科比較有名,所以他們慕名前來就診。
易易的奶奶坦言,由于時間久遠,她只記得當時門診接診的是王醫生和呂醫生,但是醫護人員待他們像家人般溫暖的感情一直留在了心里。她的兒子當時也是6歲,同樣接受了脾臟切除術。住院以后,醫生積極聯系專家會診,細心過問病狀,耐心解答疑惑,不僅讓他們吃了定心丸,手術成功后還叮囑她注意后代如果出現一樣的遺傳病,一定要盡早就診。
質樸信任
“護身符”收藏了35年
“我看到那本舊病歷時,內心滿懷敬畏與感動。這是延續了35年沉甸甸的信任,更是對我們的一種鞭策。”朱杰說,這本病歷可以說是一本門診教學樣本,內容完整涵蓋了醫生看診的“視觸叩聽”。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其中記錄的包括主訴、病史、查體、診斷、處理等步驟,條理分明、絲絲入扣。而且體格檢查非常仔細,具體描述到脾肋下和肝肋下幾厘米。“從一行行清晰工整的字跡,看到了前輩嚴謹求真的工作態度。哪怕一個不是學醫的普通人也能通讀這本病歷,知道前因后果。”
看診后,朱杰第一時間將病歷拍成照片發到朋友圈,收獲了大量點贊。他的許多同事和患者紛紛發表評論:“一絲不茍,向前輩致敬”“傳承,字字走心,是生命的意義”“這是一本我所有字都認識的病歷”“時代的印記,我也有一本我小時候兒童醫院就診的病歷”……
35年前書寫病歷的是蘇大附兒院當時的血液科主任醫師王津媛,目前已是82歲的耄耋老人。聽說這件事讓自己在醫院走紅,王津媛表示盡自己的力量給病人關懷,是醫生的本職。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醫生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為更多患者服務。
“泛黃的病歷紙,書寫的不僅是患者的客觀病情,還傳承著大醫精誠的醫學精神,見證了學科的發展與醫學的進步。”朱杰說,易易的父親當時通過外科開腹手術解決了貧血問題,手術創傷較大,現在肚子上還有一個長長的縱形疤痕。而現在易易通過微創手術或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肚子上只會有幾個比針眼稍大的疤痕。
“手術后,兒子身體一直不錯,雖然搬過家,但是蘇州醫生的叮囑一直沒有忘記,這本病歷一直當作‘護身符’帶在了身邊。”易易的奶奶說,35年后再次到蘇大附兒院就診,感受醫療環境、治療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準備5月24日再次前往蘇州,讓孫子還在這里做手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