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日前,“2023特色專業工業互聯網50佳”正式發布,徐工漢云以總分第二的成績登榜。作為工業互聯網平臺,徐工漢云持續探索數字化轉型創新路徑,在解決方案以及智能化生產、服務化延伸等方面與工業制造企業深度對接,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徐工漢云的“數字賦能”發展路徑成為徐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生動圖景的一個縮影。作為江蘇省唯一肩負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雙重任務的地區,徐州牢牢堅守“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戰略,加快培育“343”創新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產業梯度清晰、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舍”是徐州制造業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的第一步。走入鼓樓創芯谷產業園,入目皆是廠房林立、綠意盎然,絲毫不見曾經化工機械廠高污染、高能耗景象。推動傳統產業“重轉輕”,徐州以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四大傳統支柱產業為重點,加快重點工業企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深入開展化工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推動老工業基地全面轉型。一項項向存量要增量的舉措,讓“老字號”走上了精細之路,提升了產業發展“含金量”。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塑造高質量產業新版圖,這是徐州發展之“得”。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優勢,徐州聚力打造三個優勢創新產業集群,加快培育四個新興創新產業集群,提檔升級三個特色創新產業集群。圍繞“343”創新產業集群培育,徐州市成立10個工作專班,定目標、定節點、定責任,協同發力產業集群培育體系建設。如今,“343”建設成效逐步顯現。今年1-4月,全市綠色低碳能源、新材料產業產值同比分別增長30.4%和6.7%,集成電路與ICT、醫藥健康產業產值分別增長20.4%和12.2%,精品鋼材、高端紡織、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產值分別增長3.3%、25.1%和13.0%。
作為“343”創新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經濟成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支點,也是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徐州大力推動數字經濟與產業深度融合,印發《徐州市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規劃,通過大力開展產業數字化改造,著力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業數字化升級、農業數字化發展,推動產業鏈再造、價值鏈提升,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新突破。
大潮之下,一家家制造業企業借力數字化駛入轉型“快車道”。在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5G全價值鏈智能園區,無處不在的信號傳輸,保障穩定生產、驅動高效服務實現從生產制造、運行到全球連接的全生命周期覆蓋;在徐工挖機智能制造車間,智能化柔性焊接線和智能輪挖裝配專線創新應用,實現了整機高效、高可靠性裝配,有力支撐了徐工挖機經營規模和盈利能力提升;精創電氣初步建成全國冷鏈設備的“大腦”管理中心,專屬個性化信息增值服務為客戶帶動銷售額增長30%以上,也讓其將全國30%以上的冷庫控制系統,40%以上的醫藥柜、商超柜市場份額收入囊中……數據是最好的印證,1—4月份,全市工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產值增長40.7%。
制造業在穩定經濟增長、激發創新動力、鞏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方面,有著重大作用,如何讓更多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在穩定經濟增長、鞏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徐州確立了一條從創新型中小企業、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到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到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高質量創新發展之路。
聚焦徐州“343”創新產業集群,徐州市出臺《徐州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推動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同時,依據企業所屬產業、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培育方向等參考指標,論證遴選優質中小企業,分級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精心培育。2022年,徐州新增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產品)2家,累計實現12家;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家,累計實現17家;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4家,累計實現181家。這些專精特新企業也逐漸展現出強大發展活力,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然而轉型絕非一蹴可就,作為老牌工業城市、資源型城市,競逐“新”賽道,搶占“智”高點,徐州轉型升級“仍然在路上”。但我們看到,今日的徐州,砥礪著“邁向萬億俱樂部”的昂揚斗志,向“強富美高”新徐州現代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一家家企業也將在徐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進程中大顯身手、蓬勃發展,成為現代化發展的“硬脊梁”。
記者 李悅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