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每年有這么大數量的鳥類從世界各地飛到這個長江上的小島棲息。”……
這幾天,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在一群來自俄羅斯、赤道幾內亞、土庫曼斯坦、薩爾瓦多、孟加拉國的“Z世代”青年博主中火了,他們跟隨“‘Z世代’畫像中國”網絡互動活動走進南京,感受這里的一江碧水和生機勃勃。
近年來,南京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扎實推進還江于民、與江共生、擁江發展的生動實踐,綜合施治,讓一江碧水盡顯清綠新顏。
【資料圖】
鐵腕“治污” 28條入江支流水質達標率100%
如何“治病”?南京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全力“去疴”治亂,首先讓“傷口”不再“流血”;與此同時,堅持追根溯源、綜合施治,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打好鐵腕“治污”、統籌“治岸”、合力“治漁”的“組合拳”,贏得了一場場“主動仗”。
“治污”方面,我市深入實施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即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化工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及尾礦庫污染治理工程;持續加大投入,提升環境基礎設施水平,2016年以來,全市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04萬噸、累計達348萬噸,新增生活垃圾日焚燒處理能力6000噸、累計達10000噸,新建港口岸電設施158套、累計達190余套,新建大廠和龍潭2座船舶洗艙站、年洗艙能力達1200余艘次。
與此同時,全面推進金川河等主要入江支流綜合治理,實施暗涵專項整治、水系連通等工程,加快城區雨污分流和破舊管網改造,建立健全跨界河湖聯治等機制。通過努力,治污實現“四個所有”目標:所有入江支流共28條水質達標率100%,所有入河排污口2227個排查工作全面完成,所有非危化品碼頭岸電系統全部到位,所有船舶洗艙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實現“應交盡交、應收盡收”。
統籌“治岸” 生態岸線比例從66.2%提高到80.3%
水質如何,表現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上月,揚子石化組織公眾開放日活動,邀請市民和相關單位負責人參觀揚子石化濱江碼頭“大美揚子灣”。
在揚子石化洗艙站,記者了解到,這里包括洗艙碼頭、洗艙水處理系統、油氣回收處理系統和配套工程系統四大部分,可同時實現兩艘3000噸級船舶的洗艙,年洗艙能力可達600多艘次,能夠滿足南京大廠港區化學品船舶的洗艙需求。
據介紹,化學品船舶在裝運過程中,為保證產品質量,需要在更換裝運品種時或者船艙內有雜質沉積時,對船艙進行洗滌。洗艙站就是專門用來給船艙“洗澡”的。洗艙水通過管線送往水廠處理,洗艙油氣通過尾氣回收裝置處理,達到綠色洗艙、達標處理的目的,保護長江水體不受污染。
“不讓一滴污水進入長江”,是揚子石化的承諾,也是對沿江各單位的要求。在“治岸”方面,2016年以來,我市不僅累計清退長江生產岸線37.6公里,生態岸線比例從66.2%提高到80.3%;而且高標準打造沿江生態特色示范工程,形成了幕燕濱江風貌區、魚嘴濕地公園(原清江油庫)、三山磯公園(原雨花臺梅鋼9號路片區)、春江十里景觀帶(原浦口“十里造船帶”)等標志性案例,兩岸共貫通濱江綠道達72公里。
聚焦長江南京段生態要素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市還扎實推進“生產退、生態進,污染退、治理進”,在生態增容、洲島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上做“加法”,持續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
2016年以來,我市每年修復濕地面積3000余畝、累計達2萬余畝,先后新建池杉湖、東屏湖、龍袍、石臼湖等4個省級濕地公園,自然濕地保護率突破70%。
合力“治漁” 長江南京段魚類物種資源豐度增長近五成
上月,南京市2023年全國放魚日暨規范社會放生宣傳活動在鼓樓區濱江風光帶舉行,3.2萬尾胭脂魚、長吻鮠、銅魚等珍稀水生生物苗種被放流入江。
放流珍稀水生生物,為促進水生生物資源恢復起到積極作用。同日,江蘇省首個專業增殖放流站南京長江增殖放流站揭牌,引導社會公眾科學放流、規范放生。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盟解釋:“長江保護法明確規定,禁止在長江流域開放水域投放外來物種或者其他非本地物種種質資源。否則會侵占本地動物的家園,引發病害,變‘放生’為‘殺生’。”
在合力“治漁”方面,我市堅決落實長江“十年禁漁”重大任務。“一江兩湖三河”,即長江干流南京段,滁河、水陽江、秦淮河等重要支流和石臼湖、固城湖實行10年禁捕,大勝關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省級江豚自然保護區、固城湖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行常年禁捕。
目前,長江干流南京段及水生生物保護區219艘漁船全部退捕,長江流域1366艘漁船、2675名漁民全部退捕上岸,實現“漁船退出、漁民退出、社保安置、就業安置”4個100%。
今年4月28日,南京市市場監管局還聯合滁州市、馬鞍山市、鎮江市、揚州市市場監管局舉行長江禁漁聯合執法簽約儀式。五市共同樹立“一盤棋”的全局思想,織密“一張網”的監管格局,保持“一股勁”的定力韌性,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積極依托工作聯動機制,按照“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強基礎、頂得住,十年練內功、穩得住”的階段性工作要求,持之以恒落實推進,堅決打贏長江“十年禁漁”攻堅戰持久戰。
南京是萬里長江進入江蘇的“第一站”,也是全省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2022年,我市開展全市域生物多樣性“摸家底”行動,調查記錄物種共計2708種,比上一輪觀測增加20%以上,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72種;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與管理,2022年長江南京段魚類物種數比上一年增加6種,資源豐度增長近五成。
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新濟洲最新版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
截至2023年5月,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內生物資源中,共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56種,其中動物45種、植物11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4種、瀕危物種4種、易危物種5種、近危物種6種。
與上一年度調查成果相比,維管植物新增29種;新增昆蟲124種;新增鳥類6種,其中蒼鷹、大鵟和藍喉歌鴝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