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水退去,環衛工人清掃路面。 錢立群供圖
6日至7日,泰州市出現罕見特大暴雨,24小時降雨量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但暴雨過后僅一天時間,全市各地路面積水基本清除。
(資料圖)
這輪降雨量有多大?市氣象臺負責人介紹,7月6日12時至7日16時,我市中北部地區出現罕見特大暴雨,其中醫藥高新區(高港區)降雨量達到349.5毫米、海陵317.5毫米、姜堰287毫米、興化233.7毫米、泰興144毫米、靖江26.2毫米,其中海陵和姜堰創有氣象記錄以來日降水量歷史極值。此前海陵記錄最高日降雨量是1970年169.4毫米,本次降雨量接近1970年的兩倍。此前姜堰記錄最高日降雨量是1993年的192.2毫米,本次降雨量是歷史記錄的1.5倍。
罕見暴雨對我市排澇能力是巨大的考驗。
在暴雨影響下,我市內河水位快速上漲。7日16時,興化水位2.29米,超警戒水位0.29米;通南地區黃橋站水位4.30米,超警戒水位0.50米;周山河水位4.63米,超警戒水位0.83米;主城區泰上水位(美好上郡)4.21米,超警戒水位0.41米。在內河水位全面超警戒線的情況下,我市僅用一天時間,就全面穩定了面上形勢。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于近年來我市在防汛防洪體系建設方面打下的堅實基礎。
“增強防汛能力,提升應急處置水平是我們近幾年防辦工作的重點。”市水利局防汛防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高鵬說,這次在市氣象臺發布暴雨預警后,市防辦兩次組織氣象、住建、應急、交通等部門會商研判。根據《泰州市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市防指于7月7日10時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市防指各成員單位積極行動,應對有力。
近年來,我市嚴格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責任,同時開展防汛搶險1小時應急響應圈建設,沿江各市(區)結合水利工程體系、行政區劃、自然地理條件,建立起了“全覆蓋、無縫隙”的1小時防汛搶險應急響應圈。
此外,近年來重點建設的水利工程也在此次防汛排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市水利部門聯合調度232座長江和328國道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全力外排澇水,7月7日8時至7月8日8時,沿江夏仕港、口岸閘等六大排水口共搶低潮排放通南地區澇水9147萬立方米;高港樞紐動力抽排通南地區澇水696萬立方米,抽排里下河地區澇水1593萬立方米;里下河地區共開啟排澇站955座,排澇流量達每秒1661立方米、抽排圩區澇水總量約5376萬立方米。
城市管網也在這次暴雨過程中,體現出極大的“包容”。
24小時累計降雨量達317毫米,遠遠超過按照30年一遇暴雨強度設計的城市防內澇標準(229.2毫米/24小時)。在此情形下,7月7日上午,主城區積水深度超過30厘米的主次干道約23處,點位數量與往年暴雨天氣基本持平,一些近年來的新建道路(如鼓樓路、海陵路)和列入重點整治工程的積水點均經受住此次暴雨的考驗。市區累計出動235人、應急車輛22輛、水泵33臺,連續奮戰30多小時,通過人工助排、水泵強排等措施進行積水點處置。7日16時暴雨停止后至18時,除個別道路和小區地庫,積水基本消除,交通通行恢復正常。
據介紹,自2020年以來,全市累計投資19.5億元用于雨污水管網新改建及檢測修復,老舊雨污水管網檢測基本實現全覆蓋,并建立以5至8年為周期的循環檢測修復機制,全力保障管網運行安全。截至2022年底,市區960個小區(組團)中,已有610個完成雨污分流改造,較好地解決了以往因雨污合流、管網損壞、排口堵塞等造成的小區內部積水問題,增強了極端天氣下的排水能力,剩余老舊小區改造將在2025年底前完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