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停車位越來越“緊俏”,便捷停車需求越發成為民生訴求的熱點,有序停車也正成為城市的文明新標尺。為了營造良好的靜態交通秩序,提升市民出行及停車便利體驗,今年上半年,全市城管系統為停車資源“發展增量”“盤活存量”做細文章、亮新舉措。
來自市城管部門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蘇州市共有停車設施14363處,停車泊位2713616個;其中,上半年新增停車泊位51846個。通過不斷引入停車新技術應用,智慧化管控水平不斷提升,在全市范圍內構建起了科學化、便利化、精細化、智能化的停車管理新生態。
“大數據”助力夜經濟發展
錯時共享盤活商圈停車資源
近幾個月,全市范圍內掀起了打造夜間經濟品牌的熱潮,解決停車問題是發展夜經濟的重要一環。
日前,為了配合“姑蘇八點半”夜經濟活動,做好觀前地區周邊停車泊位共享工作,蘇州市城管局下屬的市地下管線與道路停車管理所和市公安交警部門聯合對觀前商圈內部及周邊的停車資源進行了全面摸排,確定了觀前街周邊500米范圍內25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商業停車場、夜間臨時道路的大約3500個停車泊位,推動了這批泊位在夜間供市民錯時停放。不僅如此,市城管、交通、公安等部門還聯合推出了“姑蘇八點半”交通出行熱力圖,“觀前商圈”停車設施數據通過“高德”等平臺向社會發布,大大緩解了觀前商圈的夜間停車壓力。
“姑蘇八點半”交通出行熱力圖中的停車大數據,來自蘇州市級停車管理平臺——蘇州市智慧停車綜合管理平臺。該平臺自2018年開始分三期由市地下管線和道路停車管理所建設,該平臺所具備的功能包括智慧停車誘導、停車電子收費等,有效提升停車便捷度和車位利用率。在今年,該平臺已接入太倉市、昆山市、吳江區、吳中區、相城區、姑蘇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停車信息平臺的停車數據,共有6163個各類停車設施,1038895個停車泊位納入平臺動態管理。
依托平臺大數據,各縣市也紛紛推行各具特色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比如,昆山市確立停車場備案系統、停車聯合管理系統等,通過完善支付系統,實現在線繳費、追繳、補繳停車費等不同支付模式。太倉市以“錯時配置,就近停放”為原則,利用大數據持續整合機關企事業單位、商業廣場停車資源。
探索引入新技術應用
管控水平便利體驗雙提升
今年以來,一系列停車新技術,陸續在市區部分區域投入應用,逐步實現精細管控水平和停車便利體驗雙提升,并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動態交通數據支撐。
采用無感支付模式,自動完成支付過程,車主平均2秒鐘即可通過閘口,免去停車排隊或手機操作的煩惱,實現“不停車、不取卡、不掃碼”快捷出行。近期,吳江首個ETC 停車場正式上線。預計今年年底,公共停車場無感支付模式將在吳江區實現全覆蓋,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體驗“不停車繳費”的方便快捷。其中,路內ETC試點應用的做法,在省內尚屬首例。
與此同時,相城主城區14條道路1500余個停車位也正逐步納入智慧停車系統。該停車系統的“智慧”之處,在于它采用了國內先進的視頻識別技術,實現了“動態感知、精細管控、全程服務”功能。車主在駛入或駛離停車位時,系統能夠自動識別車輛信息,記錄車牌號和相應的停車時間,并自動計算停車費用。車主通過下載“相城停車”App或者關注“相城停車”微信公眾號進行自主繳費、提前查詢停車場空余泊位、一鍵導航至停車場。
巧設綠蔭停車場
在城區有限空間深挖資源
以往,城區老舊小區內外的停車問題,一直是許多居民的一大心病,下班回家找不到停車位,無奈之下不少居民只能停到離家較遠的地方,甚至出現違停的狀況。
按照蘇州市停車發展戰略規劃,今年以來,蘇州繼續緊盯老住宅小區周邊等重點區域,因地制宜規劃、改造、管理停車設施。
為了緩解停車壓力,張家港市推進老舊小區停車改造項目,市、鎮兩級政府共同發力,改造停車位8000個。利用道路改造,優化道路格局,改造停車位800余個;結合綠化用地,改造了多個綠蔭停車場,增設了500余個停車位。為了改善老舊小區停車秩序,上半年,姑蘇區在盡可能新增、改造停車位的同時,增設車輛抓拍設備100套、人臉識別設備155套;新增治安卡口、周界防范智能交通車行道閘35套、人行道閘19套。
各地針對城區停車設施的改造工程仍在推進,通過在有限空間深挖資源,進一步豐富停車資源的供給。(記者 肖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