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是新能源汽車生產的核心地,匯聚了眾多國內外優秀車企。除上海、合肥這些頭部汽車制造大城外,在越來越火熱的新能源汽車賽道中,多個二三線城市正發力布局汽車產業。
1月2日,在蘇州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推進大會上,總投資916億元的142個項目開工簽約、投產投用,涵蓋新能源汽車整車、汽車電子及汽車零部件、智能網聯汽車等蘇州優勢細分領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力爭用五到八年的時間,加快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強市。”在不久前舉行的蘇州市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座談會上,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也表明了發力汽車產業的決心。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1月至11月,蘇州市1006家汽車全產業鏈規上企業實現總產值4382億元、同比增長15.2%,其中,新能源汽車相關規上企業284家,實現總產值1749億元。
2021年,《蘇州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提出重點發展11大產業集群,其中就包括汽車及零部件集群;2022年11月發布的《蘇州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更是定下1000億、1000家”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蘇州智能車聯網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集聚相關企業超1000家。蘇州提出,要將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視作突破口,意欲爭奪“自動駕駛第一城”。
為支撐這個潛在的千億級產業,蘇州提出了以相城區為產業發展核心區,工業園區、常熟市、吳中區為重點區,吳江、昆山、張家港、高新區、太倉市、姑蘇區等為聯動區的“1+3+6”智能網聯產業空間布局。
“蘇州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一大挑戰是人才緊缺。”專注汽車市場與戰略的聆英咨詢相關分析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全國汽車行業從業者約550萬人,車企研發人員大約55萬,占比10%;其中研究智能網聯車僅約5萬人,占全部研發人員的不足10%,并且人才普遍年輕化,從業三年內的人才占比超40%。
該分析師指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人才分布不均。從事整車系統研發、智能駕駛系統研發、數據分析等智能車輛領域的人才占比較高,超80%;而從事高精度定位和地圖、智慧交通基礎設施等方向的人才相對較少,缺口總數超1萬。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泡沫有擴大的趨勢。”該分析師表示,近年來,江蘇省汽車整車產能利用率呈現出逐年下降,且與全國行業平均水平差距逐年加大態勢,部分地方存在項目進度嚴重滯后、產能利用率持續多年偏低等情況。
事實上,智能網聯賽道已是“群雄逐鹿”,北京、上海、重慶、廣州、長沙、武漢等地紛紛設立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蘇州想要成功突圍,并不容易。
除了蘇州,江蘇另一重要城市——常州也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強勢崛起,提出“到2025年,謀求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達4000億元”的新目標。
近年來,寧德時代常州基地、中航鋰電、蜂巢能源等鋰電企業紛紛落地,鋰電的終端客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如理想汽車、比亞迪、牛創等也陸續落戶常州。
“我們發現新能源汽車的需求近年來直線上升,不少鋰電基地、汽車電子部件企業都是在常州選址新建,起點比較高,都要求智能化、數字化。”中科摩通(常州)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趙丹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團隊意識到這點后決定與常州的城市產業布局共舞。2019年,團隊選擇在五星成立了中科摩通,專業為鋰電池、汽車電子定制智能化產線,當年銷售就達到5000萬元,2021年產值近1億元。
趙丹進一步表示,去年,國內一家頭部鋰電池廠在全國布局建廠房,其西部某城市的鋰電基地急需智能化生產線,找到中科摩通后,后者馬上成立了20多人的研發團隊,從簽訂合同到產線交付只花了不到半年時間。
“這種智能產線每分鐘可以處理24個電芯,而且可用于生產3種車型的電池包,產線上隨處可見智能算法高清視覺相機、高精度機械臂、復雜的運動控制系統及各種傳感采集元器件。”趙丹介紹稱。
此外,安徽蕪湖和浙江溫州等多個長三角城市也相繼在2022年初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例如,浙江溫州提出,未來要“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整體競爭力提升,打造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而早在2014年,傳統汽車制造城市安徽蕪湖湖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被科技部列入全國第二批22個“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這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選的產業集群。
在擁有奇瑞汽車等整車企業的加持下,蕪湖提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產業規模國內領先”的目標。為此,蕪湖制定了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3年,全市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實現產業規模國內領先、核心零部件優勢凸顯、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業生態持續完善的發展態勢”。
標簽: 汽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