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文 | 龍之朱
據央視新聞消息,世衛組織日前舉行了第十五次新冠突發事件委員會會議,專家們對全球新冠疫情形勢進行了評估。 5月5日,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今年1月8日,我國開始實施新冠“乙類乙管”,人們的生活已經日趨正常化,但此時此刻世衛組織的“官宣”還是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也意味著,這場全球的疫情大流行,朝著結束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其欣喜為何如! 過去3年多,一場疫情裹挾了整個世界,造成了慘痛損失,據世衛組織官網數據顯示,截至5月3日晚,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7.6億例,累計死亡病例692萬例。全球經濟也備受沖擊,正常的生產貿易受到比較嚴重影響,加劇了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 更大的改變還在于人們的心理,很多人都在這3年多經受了心靈的煎熬,各種失望、焦慮、痛苦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疫情改變了很多,也將繼續改變。值此世衛組織按下休止符的時候,或可打一個結,過往的滄桑已成過眼云煙,好在如今已是正常的狀態。 “從熟悉的北京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出來,行李大廳熙熙攘攘,沒有人理你,沒有人測體溫,也沒有健康碼,恍惚間似乎什么都沒有發生過。正常的感覺特別好。”這是張文宏醫生昨晚在個人微博寫下的。他說,病毒還會存在,大流行已經過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經同此冷暖。▲2023年4月30日,五一假期第二天,平遙古城里游客“火爆”。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的切身體會。特別是今年以來,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我們可以選擇想去的地方,走一走轉一轉;我們可以和想見的人面晤細語,談生意,說掌故,品學問;我們還可以走出國門,把之前耽擱了的事情重新接續…… 想想看,一個暢通無阻的世界,又會傳遞給人以怎樣的絲滑和溫暖。這種每個人都按自己的節奏自由行走坐臥的狀態,這種人頭攢動的煙火氣,不正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惟其動人,往往會讓人產生不真實的感覺,擔心這種美好和正常會被隨時打斷。這也是很多傳言有市場的原因所在。就在這些天,多地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曬出陽性抗原結果,引發公眾關于疫情“卷土重來”的擔憂。 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對當下疫情傳播狀態及應對策略的一種描述,并不意味著疫情就消失了。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同時也表示,終結新冠疫情的全球緊急狀態并不意味著疫情完全結束,新冠病毒對于人類仍是一項重大威脅。 事實上,即便是現在,全球每個月仍有不少人因新冠死亡。這個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還有很多未知狀態,今后如何進化,能否徹底阻斷傳播,也未可知。 可見,盡管情況好轉,但我們仍不能完全撤防退場,而是要繼續打起精神。一方面,要密切關注疫情可能發生的變化,特別要關注新冠對高危人群的威脅;另一方面,此次疫情暴露了很多社會治理的短板,比如醫療資源的均衡配置,群體性恐慌導致的各種社會資源緊缺,個別地方過于嚴厲的管控,等等,也亟須一一補齊。 經驗要總結,以更好地應對往后的公共衛生危機;教訓更要記取,同樣是為了讓我們以更有力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這也是一種“同此冷暖”。 當我們沐浴著夏日的陽光,呼吸著自由、清新和安全的空氣時,不應該忘記,我們曾經經歷過怎樣的努力。而回望除了讓人深受觸動,也讓人燃起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撰稿 / 龍之朱(媒體人)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劉軍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