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科大海洋裝備研究院由鎮江高新區管委會與江蘇科技大學合作共建,是經江蘇省科技廳認定的新型研發機構(聯合重大創新載體)、江蘇省海洋工程裝備優勢產業鏈的智庫單位。研究院依托江蘇海洋工程裝備和鎮江高新區船舶產業優勢以及在船舶海工領域的科技、人才和行業資源,圍繞海洋裝備設計、制造和配套領域,開展重大科研項目研發和核心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裝備研發和成果轉化。研究院擁有目前國內船舶與海工領域規模最大、華東地區設備最領先、技術服務最完善的海洋裝備增材制造(3D打印)研發中心,擁有“國家級海洋裝備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海工高端裝備開發與精密數字化增材制造平臺”“江蘇高校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高技術船舶與高端海工裝備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江蘇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等省部級平臺。
(相關資料圖)
6月6日
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
“愛達·魔都號”順利出塢
作為船舶工業最高水平的象征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
先后攻克多項核心技術
形成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
在奮力摘取
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的歷程中
亦有鎮江科研人員的助力:
江科大海洋裝備研究院
(下稱海裝院)研發團隊
開展科技攻關
幫助承建方一舉攻克了
郵輪建造過程中薄板矯平作業
的技術難題
“鎮江力量”
助推“愛達·魔都號”
順利出塢
2018年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
開始薄板建造時
承建方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
找到海裝院
原來,國產首艘大型豪華郵輪是典型的薄板船型,其80%的結構由薄型鋼板建造而成,在焊接、轉運、吊裝、拼接過程中極易產生變形。
若變形問題得不到解決,將直接影響郵輪的重量重心控制和美觀度,無法達到交船要求。
傳統的船舶矯平方式采用水火矯正
大型郵輪建造則是
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
水火矯正不但對
操作人員作業水平要求極高
而且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水
直接影響到其他建造工序
耽誤建造工期
江科大海裝院院長、教授谷家揚回憶
彼時海裝院正在在開展薄板矯平的相關技術研究。
接到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的請求后,海裝院迅速組建了一個技術攻關團隊,用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矯平設備研發與設計制造。
團隊研發該項技術前
國內船舶電磁矯平設備基本依賴進口
采購和維護成本高
研發團隊技術負責人許靜告訴記者
參與如此重大的國家級工程,團隊成員感到非常激動,但壓力倍增,“不僅碰到的技術難度很大,還要繞開國外技術壁壘,開辟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方案。”
最終,研發團隊勇挑重擔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采用基于
高頻電磁感應加熱的矯平技術方案
克服了疫情及各種環境的影響
研發了一套
國產高質量電磁感應矯平裝備
該設備作業效率是傳統水火矯平的5-8倍
且矯平過程中不需要水冷卻
不影響其他作業工序
由此大大縮短船舶建造周期
繼續發揮開發能力
支持鎮江海工裝備產業鏈做大做強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
以公司和郵輪項目組名義
向海裝院發來感謝信
點贊海裝院研發人員
時刻關注電磁矯平設備運作情況
做到24小時全天候響應
為電磁矯平設備的穩定運行
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研發團隊駐扎外高橋,多次連續奮戰到凌晨兩點,讓我們十分感動,獲得了生產部門普遍的認可和好評。江科大海裝院展示了攻堅克難、敢為人先的專業、敬業的團隊合作精神!
收到感謝信后
研發團隊非常振奮
他們再接再厲
后續還針對大型郵輪內部結構矯平的需求
為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專門研制了
小型化的矯平設備
據統計,海裝院前后共提供矯平設備8套,自2021年初投入使用以來,為國產首艘大型豪華郵輪完成矯平面積累計約20萬平方米,有力保障了郵輪結構工程計劃的推進。
不僅如此,這項技術還惠及更多船舶企業,目前已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廣船國際有限公司推廣應用,尤其在超大型汽車滾裝船的矯平作業中得到大面積使用。
“大型郵輪和航母以及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一樣,直接體現一個國家的裝備建造能力和綜合科技水平。”谷家揚說,得知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出塢的消息,大家感到非常自豪和興奮。當前,鎮江傾力打造的“四群八鏈”產業體系,就包含海工裝備產業鏈。做強海工裝備產業,海裝院責無旁貸。近年來,海裝院與鎮江船廠、大津重工等我市眾多船企有過合作。
谷家揚表示,海裝院將繼續發揮高校在產業鏈中關鍵技術和前沿產品的開發能力,全力服務支持鎮江海工裝備產業鏈做大做強。同時,立足鎮江和江蘇,面向全國,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國內國際競爭力,將海裝院建成為長三角地區一流的海洋裝備研發機構,為我國高技術船舶及高端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建造提供智力支撐。
來源:鎮江高新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