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區人民路附近的某水果店店主老徐最近有點生氣。眼下是荔枝季,今年荔枝產地大豐收,老徐6月主推的兩款荔枝每斤價格在18元上下,比去年同期要便宜不少。但是,價格的下降并沒有帶來期望中的“洶涌”訂單。
“去年我平均每天還能賣近40斤,今年明顯不行,昨天賣了20多斤。”當天下午三點,老徐無奈地搖搖頭,認為這是媒體報道的“后遺癥”:“有熟客來買水果時告訴我,新聞說吃荔枝會得‘荔枝病’!”
好奇的老徐找到相關新聞,新聞介紹,“荔枝病”是一種特定人群食用荔枝后,出現的面色蒼白、消化道不適等癥狀,嚴重者可以出現休克。但相關報道也明確說明,這種情況一般多出現于4-11歲兒童和患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等問題的特殊人群身上。老徐更生氣了:“市民這不是誤會大了嘛!”
“實際上,荔枝病’的根源是未成熟‘的荔枝中含有的‘降血糖素A’等兩種有毒物質,它們會影響人體對糖的代謝,加劇夜間空腹低血糖的發生。”蘇州市立醫院東區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茅丹說。
老徐很奇怪,荔枝那么甜,怎么還會導致低血糖?專家介紹,低血糖與果糖密切相關。荔枝等水果中的果糖需要經肝臟轉換成葡萄糖才能被人體吸收。短時間內攝入大量果糖,會刺激人體釋放大量胰島素,從而引發低血糖。而兒童對果糖的轉化能力相對較弱,出現低血糖的概率和反應都會更大。
“對一般人來說,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高果糖癥’。”茅丹說,“對沒有尿酸高和代謝性基礎病的普通成人來說,在不是空腹的前提下,偶爾吃上適量、成熟的荔枝等水果并不會對健康造成什么影響。避免出現‘荔枝病’,記住‘成熟、少量’就行。”
老徐告訴記者,現在水果的產銷業都很發達,荔枝出現未成熟即上市的可能性很低,市民不用過于擔心。(記者 朱瀚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