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蒸魚頭、醋熘魚頭、剁椒魚頭、魚頭泡餅、魚頭燉豆腐……一個魚頭能做出百變菜肴,非鳙莫屬。中國人喜歡形象地稱鳙魚為“胖頭魚”,因為它出眾的“頭身比”,再加上肉質鮮美,一年消耗量達到了驚人的310多萬噸。
可很少有人注意到它體形的悄然變化,尤其是那“招牌”大腦袋,好像越來越小了。這與高強度人工繁殖和管理不善導致的魚類種質資源退化有關。因此,水產市場迫切需要優良的鳙魚養殖新品種。
近日,我國大宗養殖魚類鳙的首個人工選育品種——“中科佳鳙1號”,正式通過了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和農業農村部的公告認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兩代科學家,為此整整努力了30年。
呼喚回歸“三頭身”
在我國,鳙是一種分布很廣的土著魚類。從黑龍江到長江、再到珠江,都是它們野外生活的主要區域。人工養殖區域更是遍布東南西北的各種大小水體。
“上世紀50年代以前,老百姓吃魚主要通過野外捕撈。”水生所研究員童金茍說,當時我國水產養殖的產量極低,所有養殖魚類加起來一年也只有區區幾十萬噸。
靠天吃飯,意味著捕魚量和品質都十分不穩定。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水產領域獲得了重大技術突破——青、草、鰱和鳙“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成功。如此一來,國內水產養殖產量才開始迅速增加。
童金茍告訴《中國科學報》,和鯉魚、鯽魚不同,“四大家魚”同屬洄游性魚類。這些要經歷生殖洄游的魚類,生活史較為復雜,性成熟周期長,人工繁殖技術難度比較大。
目前,“四大家魚”年產量超過了1300萬噸,約占我國魚類養殖總產量的48%。產量最高的草魚甚至超過了575萬噸。
高強度的人工繁殖讓養殖產量逐年增加,但由于苗種生產單位種質管理水平不一,小作坊式漁場在繁殖過程中的某些不規范操作,直接導致了一些養殖魚類種質資源出現退化。
“消費者一般不會關注,鳙的生長速度在下降,體形特征越來越差。”童金茍表示。鳙魚的經典身材是“三頭身”,成魚腦袋較大,約占全身長的30%~33%,且體形比較勻稱。而當它性狀退化時,最明顯的就是腦袋越來越小了。
水產市場迫切需要生長快、體形優良的鳙魚養殖新品種,結束幾千年來養殖野生鳙魚的歷史,讓鳙魚成為真正的“家魚”。
技術+體力+時間
上世紀90年代初,老一輩魚類遺傳育種學家吳清江開創了以鳙為對象的遺傳育種學研究,并在1993年帶領團隊展開了品種選育相關的工作。
“當時沒人看好這項工作,因為難度比較大,也很少有人愿意做這個工作。”童金茍坦言,“一條鳙魚性成熟需要4~5年,而育種又至少需要選育4代。沒有二十幾年,根本育不出來。”
根據前人已有的漁業和種質資源本底調查資料,吳清江團隊在長江武漢—黃岡江段收集了2萬條野生鳙幼魚,將其作為第0代進行人工選育和繁殖,因為那里的野生鏞魚品質最好。
每繁殖一代都要經歷3次選育過程,分別間隔6~12個月不等。在這期間,研究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測量鳙魚的生長速度、體長、頭身比、頭長等指標,經過優勝劣汰,留下生長和體形性狀最佳的個體,將它們養殖到性成熟,作為下一代的繁殖親本。
一條性成熟的鳙魚體重10~15公斤,個頭大的有20公斤。為了確保測量數據的準確、規范,在性成熟前每一年選育過程中,研究人員都親力親為。只有在人工繁殖期實在抱不動這些“大塊頭”時,才指導漁場工作人員進行捕撈和人工催產等操作。
“每繁殖一代,我們都會選出50萬尾左右的魚苗重復選育過程,優選率是萬分之四到萬分之八。”童金茍表示。
童金茍在2001年正式接過導師吳清江的接力棒,成為鳙魚人工選育的第二代科研人。為了提高人工育種效率,他的團隊還進行了細胞工程和分子育種技術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他改進了鳙魚雌核發育技術,使得這項技術的誘導成功率提升了一個數量級,從而快速建立純系、穩定所需要的優良性狀。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方面,童金茍團隊共發現了與鳙生長速度、頭部比例和重量等相關的10個基因,從而對選育目標性狀進行輔助精確定位。“這些技術在人工育種后期階段應用,主要起到優中選優的作用。”童金茍解釋。
水產良種多多益善
2018年,“中科佳鳙1號”終于在水生所科學家20多年的堅持和努力下面世了。可它究竟是不是一個高產優質的養殖品種呢?
在接下來的3年里,童金茍團隊在湖北省和江蘇省的8100多畝池塘中,經歷了嚴格的生產性對比和中試養殖試驗。結果顯示,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當地未經選育的鳙魚相比,“中科佳鳙1號”在18月齡體重平均提高14.5%以上,頭長平均增加5.5%以上。
“在不增加投資的情況下,養殖鳙魚新品種苗種每畝至少增收300~400元,養殖技術好的可以達到500~600元。”童金茍興奮地表示,“中科佳鳙1號”在研發和示范養殖階段得到不少養殖戶的關注。
未來兩三年,童金茍團隊將著重開展鳙魚新品種高效養殖模式研究,以及全國范圍的規模化推廣和示范養殖行動。
“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水產養殖和消費第一大國,漁業產量非常高。但水產種業大而不強,良種比例不高,水產育種從業者任重道遠。”童金茍指出。
早年,這類如此耗費時間成本的種業研究要想得到長期的科研經費的支持非常困難。“我幾次想過要放棄。”但童金茍坦言又不甘心,中途放棄等于一無所獲。他只能盡力去爭取一些為數不多的國家水產基礎研究項目,時不時“拆東墻補西墻”。
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提高對種業和種質資源的重視與投入,魚類人工育種開始得到中科院和地方政府關注。在他看來,這不僅可以對野生魚類種群資源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幫助水產養殖從業者增產增收,還能更好滿足消費者的“口腹之欲”。
“希望水產種業有關的重要基礎和應用研究,能夠像作物和畜牧種業那樣得到國家長期穩定的支持,讓遺傳育種研究人員為促進我國大宗淡水魚養殖產業的提質增效貢獻更多力量。”童金茍說,我國人工養殖的魚類很多,各有特色,只有抓住其中產量大或價值高的魚類,努力培育出更多的高產優質新品種,才能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優質蛋白質,創造出更大的社會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