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1月15日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許琪)11月15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徐紅星教授領銜的“徐紅星院士科學與人文科普工作室”在武漢出版集團揭牌。
徐紅星院士科學與人文科普工作室,是科學與人文融合領域全國首個以院士領銜命名的科普工作室,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江岸區人民政府、武漢出版集團主辦,武漢出版社承辦,湖北省物理學會、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為支持單位,已吸納院士、行業高級專家和科技志愿者等50余人參加。
徐紅星院士發言。記者萬建輝 攝
揭牌儀式上,武漢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向梅介紹,武漢出版集團參與承建徐紅星院士科學與人文科普工作室,將立足科技創新重大成果,依托院士、專家為代表的強大專業優勢,向大眾傳播前沿科學與技術知識,推動創新發展,助力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武漢出版集團將全力支持工作室工作,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為武漢市廣大科普工作者打造一個高水平的科普平臺。
武漢市科協、江岸區人民政府、武漢出版集團3方簽署徐紅星院士科學與人文科普工作室共建協議。徐紅星院士為工作室專家代表朱宗宏、周斌、張晨棟、潘春旭、湯立許、祁寧、馮勇、汪波、董立坤、劉從康等頒發聘書。
儀式上,徐紅星院士說,工作室有那么強大、敬業的專家團隊,我們一定能完成武漢市科協、江岸區人民政府、武漢出版集團交給我們的科普任務,把科普任務做好。黨和國家一直強調科教的重要性,強調創新驅動,科普是科教興國的重要部分,作為科技工作者,不僅要擅長科研,同時將科技對大眾普及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任務。大眾在享受“硬核”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希望了解科技知識的內涵。社會對科技普及的支持,可以把科技變得更深入人心,在這方面,我們團隊一定會努力,把國家首家科學和人文的科普工作做好。
儀式結束后,徐紅星院士以“神奇的光學漫談——未來世界科技的推動力”為題,做了科普工作室第一場報告。報告以生活中的光學現象為切入點,圍繞光子學的相關知識,講述了光學學科的發展和光子技術給光學產業帶來的變革。徐院士說,光子學技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用于農業生產提高農作物生長速度的LED照明,集成了照相機、人臉識別、全息投影等多種光子學技術的智能手機、電視、電腦、光盤、打印機等等。光子科技使眾多技術成為可能,深度參與未來挑戰,如數字制造和數字社會、健康醫療、可持續發展與環境等。發展未來光子學技術是延續人類文明的必由之路,未來光子學技術,是我們國家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
據悉,后期,徐紅星院士科學與人文科普工作室將圍繞科技與人文融合領域公眾關注的焦點、行業應用等熱點話題,通過各種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大眾傳播科技知識及科學思想,推動科學思想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結合科普“五進”(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及媒體平臺等開展系列線上線下科普活動。
標簽: 武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