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020年年初比,這一輪疫情中重癥率明顯更低,進ICU的基本是高齡老人,絕大多數患者通過呼吸機+俯臥位通氣治療產生明顯效果。”12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西院區重癥醫學科負責人舒化青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重癥患者病程一般會持續2—3周,第一批進來的十余位老人大部分還處于救治期,目前已有2位老人好轉,順利轉到普通病房。
重癥對治療的反應好于當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ECMO隨時派上用場
舒化青。
協和西院區ICU現有20張床位,可滿足現時危重癥需求。14張床上躺著的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都是70歲以上老人,其中3位年過八旬,最高87歲。
作為2020年武漢抗疫的全程參戰者,舒化青發現,本輪疫情的重癥患者主要集中在70歲以上、有基礎疾病的老年群體,但是對治療的反應明顯要好于當年。她介紹說,這些老人發生重癥多與其長期存在的冠心病、糖尿病、腎病、肺氣腫等慢性病有關。經過十來天的監護,12位老人病情穩定,另外2位80歲以上高齡老人仍危重。
可以看到,這里的大部分患者經過呼吸機和俯臥位通氣治療,氧合改善明顯。舒化青介紹,這些老人現在主要接受呼吸支持和保護生命器官,待度過2—3周的重癥監護期,絕大多數老人應能平安回歸。
ECMO是戰勝新冠肺炎危重癥的最后一道防線。“我們已備好ECMO嚴陣以待。”舒化青說。
科室“連軸轉”
每天還幫沉睡老人翻身
舒化青在協和醫院西院重癥監護室。
自12月7日以來,“連軸轉”成為科室常態。
“差不多從12月10日開始,科室陸續有醫護人員發燒,出現‘戰斗性減員’,大家互相補位,一旦好轉就立即回歸補充戰斗力。”同事發燒休整時,舒化青堅守病房,創下72小時連班的“紀錄”。舒化青說自己并不特別,“只是團隊同事們的一個縮影”。
經驗證明,俯臥位可大大改善通氣狀態,但是這些老人處于鎮靜鎮痛狀態,既無知覺也無法配合,得由四五名醫護人員配合用勁,為沉睡的老人們翻身。早晚各翻一次,每一位老人,每天如此。
不單憑發燒
老人精神萎靡是重癥預警
協和醫院西院重癥監護團隊為患者探討最佳方案。
26日,74歲的張爺爺即將轉入普通病房。
他患有冠心病,心臟還裝入過支架。13日入院時,張爺爺已斷斷續續發燒8天,胸悶喘氣,卻因時好時壞忽視了病情。入院三天后病情繼續惡化,肺部嚴重感染 ,發生肝腎損傷,團隊判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型),迅速轉入ICU,舒化青和團隊輪流守護在張爺爺身邊,密切關注病情發展。
張爺爺體重85公斤,醫護堅持給老人每天兩次翻身、俯臥位通氣,經歷連續6天俯臥位通氣,張爺爺的氧合終于穩定,現在已經進入康復鍛煉時期。
“有的老人不發燒,不咳嗽,悄無聲息就拖成重癥。”舒化青提醒家屬要學會捕捉新冠重癥的早期信號。
她說,精神萎靡、食欲減退,呼吸費力,都有可能是老人病情轉重的轉折點。如果家庭配有簡易指夾氧飽和度儀,這時可測一測血氧飽和度,低于94%要盡早送醫。如果沒有這個小儀器,也可以觀察手指甲,如果手指發紺、發紫,往往預示著老人正處于缺氧狀態。
(長江日報記者羅蘭 通訊員協宣)
(注:圖片及素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電話:027-85721622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