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安徽省公布2023年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長三角三省一市至此全部交出半年度“成績單”。
這是疫情后,經濟恢復常態的首個半年,從各項數據來看,區域內經濟延續恢復態勢,發展質量穩步提升。這其中,“投資”作為三駕馬車之一,對穩住經濟大盤起到了關鍵作用。
【資料圖】
今年上半年,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的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同比增長37.2%、5.5%、9%、5%,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對于長三角來說,投資是經濟恢復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南通大學長三角現代化研究院院長何建華表示,投資不僅僅夯實了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對于當下也有積極影響:部分投資會轉化為勞動收入,變現成老百姓們的消費基金;投資需要的原材料,也會直接拉動消費和產業鏈的發展。
長三角四份半年報
三省一市投資各有特點
上海第一產業投資比去年同期下降8.3%;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4.3%;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7.9%。三大投資領域中,城市基礎設施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21.5%;工業投資增長34.3%;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7.5%。
江蘇投資增長比一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整體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3.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9.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9.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6%。
浙江增速比一季度略回落0.1個百分點,有效投資穩定增長。制造業投資增長17.6%,基礎設施投資增長8.0%。重點領域投資穩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9.3%。
安徽還是保持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重視,分別增長13.1%和25%。第三產業投資則下降4.3%。采礦業投資增長49.1%,制造業投資增長21.6%,基礎設施投資增長6.2%。
縱觀今年的半年報數據,有三個亮點十分值得關注。
一是長三角繼續重注制造業。
上半年,浙江和江蘇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7.6%和10.1%,基本和一季度保持在同樣的增長水平。
據何建華介紹,兩省同樣是“砸了”大錢,但砸得略微有些不同。
江蘇更注重“制造”,投資裝備制造、汽車制造這些有可持續產出的領域,帶來直接的變現。上半年,江蘇在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的投資分別增長了41.6%、12.5%、30%。
浙江則更注重“研發”,其31個制造業大類行業中,投資增長的行業有19個,其中以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長最為迅猛,分別增長60.5%和36.3%。
此外,安徽上半年的表現也非常搶眼,制造業投資增長21.6%,這反映了安徽“雙招雙引”的成果成效和投資者對安徽發展的良好預期。
第二個亮點是上海利用外資的恢復。
1-6月,上海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541家,比去年同期增長63.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127.7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1%,說明上海在上半年推出的一系列“穩外資”措施頗有成效。
分行業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排名前三的行業分別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第三產業的高技術服務業為主。
從來源地看,香港地區、新加坡和日本對滬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位列前三,金額分別為86.95億美元、8.57億美元和6.65億美元,其中日本的增速達到12倍。
何建華認為,長三角地區對日本的投資者來講頗具吸引力。日本企業看中中國龐大的市場,對他們來說,在外部風險不明朗的時候,中國市場是相對穩定且是他們所熟悉的,所以他們愿意到上海這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進行投資。
加之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日本方也在中國推出了一系列巡展推廣活動,這對雙方加強合作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第三個亮點是安徽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在運輸業。
在安徽的第三產業投資下降的情況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6.2%。其中,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5.9%,高于全國12.8個百分點;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44.1%,高于全國23.6個百分點。近年來,“軌道上的安徽”一直在重點推進中,著重發力的方向有三:一是打通皖南皖北,讓區域內的經濟要素更加流通;然后是加強和長三角另外兩省一市的聯系,更加緊密地融入長三角;再者就是要發揮區位優勢,連通周邊省市,成為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
例如上半年著力建設的淮宿蚌城際鐵路,建成運營后將成為皖北城市群連接合肥都市圈及長三角地區的便捷通道,對完善城際快速鐵路網和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有重要意義。
此外,還有連通南昌、景德鎮和黃山的昌景黃高鐵,連接安徽和中部省份,該鐵路在上半年基本完成靜態驗收,計劃年底就能建成開通。
不論是在投資制造業、高科技產業和基礎設施方面,都能看到安徽融入長三角的雄心。
未來,圍繞著長三角“投資清單”,三省一市能形成怎樣一個以高端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為核心,相互協同、相互聯動的布局,還是讓人充滿期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