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探索地方重點產業的差異化信用監管方式,讓企業獲得更好的行政服務、更低的監管成本。昨日,無錫市市場監管局發布《關于開展“465”現代產業集群“陪伴式”信用監管的實施方案》,針對全市近4000家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等“465”現代產業集群的經營主體,全面推行“陪伴式”信用監管。
結合數據平臺,靠前提供政企溝通、政策爭取、包容審視等“點對點”精準化服務,這是《實施方案》中對于“陪伴式”信用監管的定義。如對企業進行年報與信用合規的提醒,助力經營主體快速排查、主動化解信用風險;企業發生登記注冊、審批、公示領域等違法違規行為時,使用以責令整改為主的監管方式,讓其輕裝前行。
“目前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并不能代替各專業領域對企業的分級分類,特別是像‘465’現代產業集群企業,更需要監管服務的精準性。”據市市場監管局信用處人士介紹,分級分類監管是“陪伴式”信用監管最突出的特點,結合市發展改革委的公共信用分級、省市場監管局的通用型信用等級,市場監管部門對于分級在A、B兩類的優質經營主體,采用觸發式監管的模式,一般不主動開展監督檢查工作,確實需要開展檢查的,采用通知企業提交材料、談話詢問等形式開展。“一句話概括,對守信者無事不擾,讓失信者時時不安。”
“陪伴式”信用監管,還體現在監管部門對企業的“包容審慎”,一旦企業違法,市場監管部門將通過責令改正、批評教育、指導等方式促進經營主體自覺守法,并慎用經營異常名錄的移入流程,如果發現可能要被列入異常名錄的經營主體,會由屬地監管部門落實專人負責,告知到位。
此外,針對許多企業關心的一旦失信之后如何進行信用修復,根據《實施方案》,僅受到通報批評或較低數額罰款行政處罰的企業,設置3個月的最短處罰信息公示期,屆滿后無需申請自動修復。對于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重點領域的行政處罰,設置1年的處罰信息公示期。針對有信用修復需求的經營主體,“公示期”到期后實現信用修復的“零延誤”,讓經營主體及時恢復信用評價。(周茗芳、實習生 王其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