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8月13日極目新聞報道,近日,“網友吐槽山東泰安高鐵站近9成是按摩椅”的新聞引發熱議。對此,泰安站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該高鐵站兩個候車室共有各類座椅1488個,其中普通座椅558個、按摩椅930個,并非網傳9:1的比例。
不只是高鐵站,如今,不少醫院、商場、電影院、機場等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都安放了不少按摩椅,給人一種國人都需要“按摩”、且愿意為這種商業服務買單的感覺。但實際上,很多人并不接受甚至反感按摩椅。但由于部分公共場所的按摩椅取代了普通座椅,有的消費者只能被迫使用按摩椅。
通常,消費者使用按摩椅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掃碼付費接受按摩,一種是不付費坐在按摩椅上歇腳。前一種情況,被按摩是一種享受,消費者認為這種錢花得值,但如果盲目接受按摩椅按摩,其實也存在健康風險,諸如骨質疏松癥患者及心臟病、高血壓控制不穩定期患者等,使用按摩椅按摩或造成不良后果。
即便消費者并非禁忌人群,使用按摩椅按摩也面臨衛生和安全問題。不久前,重慶火車西站一位女乘客的長發就被卷入按摩椅,最終該乘客在眾人幫助下才得以脫困。而對未付費按摩的消費者來說,坐在按摩椅上往往腰背部位被硌得難受,還得忍受按摩椅頻繁提醒付費按摩的語音提示。
按理說,公共場所應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包括免費歇腳服務。然而,商業化的按摩椅大肆侵占有限的公共空間,導致公共場所變成“按摩場所”或商業場所,失去了公共屬性。以泰安高鐵站為例,雖然網傳“近9成是按摩椅”信息不準確,但按摩椅總數確實遠多于普通座椅數量,不免令該車站的公共服務屬性變味。
話說回來,高鐵車站等公共場所不是不可以有按摩椅,但數量應控制在合理水平。此外,按摩椅究竟給車站等公共場所帶來多少收入,相關方面也應將賬目予以公開。高鐵站、醫院、電影院等場所的管理者,應守好公共場所的公益底線,別被商業利益沖昏了頭,將公共場所變成“按摩場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