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市潁東區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健全完善三級林長制組織體系,大力發展林業特色產業,不斷創新“用綠”“護綠”方式,加速釋放生態紅利,讓大地增綠、經濟增效。
在潁東區插花鎮茨淮新河沿岸,護林員董興軍像往常一樣,在自己的巡林區域進行精準巡查,對發現的問題通過“巡護系統”APP第一時間上報,及時掌握防火和林木病蟲害等情況。董興軍說,他每周巡林三到四次,要及時將河邊雜草清理干凈,保護好樹木和環境。
“確保一河一坡、一林一園都有專員專管,責任到人。”潁東區林業局產業股負責人董中浩表示,潁東區目前共設立區、鎮、村三級林長總計380名,護林員280名,全區巡護面積9300公頃。
【資料圖】
實施林長制改革以來,潁東區還對茨淮新河沿線17公里的河岸灘地進行生態防護林改造,把7000多畝的楊樹換成了櫸樹,生態效益和防火安全有效提升,讓茨淮新河生態廊道煥發生機,富有可持續性。
“現在換成櫸樹,既保護生態,又有經濟效益。”董中浩告訴記者,下一步,將緊緊圍繞林長制目標工作任務,守護好生態成果,讓家園綠水青山常在。
讓綠水青山“底色”更重,金山銀山“成色”更足,在潁東區棗莊鎮,“管好一片林,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成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這段時間,潁東區棗莊鎮杭偉種植專業合作社里的四百多畝梨花競相綻放,果農們正忙著采花授粉,為梨子豐產打下堅實基礎。
向生態要效益,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從2014年開始,杭偉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流轉土地進行果樹種植,前些年,因為管護不到位,梨子掛果率一直不高。近年來,在區林業部門的技術指導下,合作社加強科學管護,梨子的坐果率和品質大大提升,效益也越來越好,帶動更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增收。
“在這里干活離家近,收入也讓她很滿意,現在在這里一天有五六十塊錢,一個月有兩千多元的收入。”村民陳永珍說。
“根據今年開花數量推算,我們今年梨園的產量將比去年有所增長,預計畝產值將突破3000元,年產值達200多萬元。”潁東區杭偉種植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蔣祥紅介紹說。
堅持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并重,2022年,潁東區創建省市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新增各類花卉種植1500畝,全年完成鄉村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收入1.4億元,完成造林面積1028.8畝,退化林修復4151.7畝,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4萬畝,全年林業產值達到23.7億元。(郭瑞 武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