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徐行可捐贈古籍文物60周年精品展在湖北省圖書館開展。這是湖北省圖書館、湖北省博物館首次聯合展出徐氏捐贈藏品,共有52件珍品60年后首度合體展出。展品中宋拓本《麓山寺碑》、南宋拓本《澄清堂帖》均為國家一級文物;一件明刻本《黃鶴樓集》,是重建黃鶴樓時重要佐證,在當時為海內孤本。
徐行可(1890-1959)名恕,字行可,號彊誃。湖北武昌人,藏書家。自1959年逝世至1961年,湖北省圖書館接受先生子女捐贈及他館轉入的徐氏藏書,“箱數逾千,冊近十萬”,其中多明清善本、抄本、稿本、批校本。徐氏藏品中部分文物,捐贈湖北省博物館,其捐贈之精,數量之多,世所罕見,僅一級品達54件,其中宋拓2件。徐氏捐贈中,清人文集和清代學者研究文字、音韻、訓詁、金石、目錄,以及考訂經史百家的著作,較為系統、完整,是其最大的藏書特點,其中稿本、精校本、精抄本尤多。徐氏三代人百年接力“不以貨財遺子孫”,而是將孤傳典籍“化作千百萬身,惠及天下學人”。
武漢黃鶴樓重建前夕,設計者正為追溯黃鶴文脈而絞盡腦汁——歷代有哪些文人來過這里?留下過多少佳句?復原名樓,可有權威考證?徐行可第五子、時任湖北省圖書館副館長的徐孝宓,在徐氏藏書中尋到了唯一一本明刻《黃鶴樓集》。這是歷史上首部專門輯錄黃鶴樓詩文的古籍,書中詩文上自南朝,下至明代萬歷年間,當時認為這是一份孤本,為黃鶴樓重建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史料佐證。1985年,黃鶴樓成功重建,以其遍身錦繡詩文,廣迎天下來客。
記者在展廳看到,數字化展現的徐行可與楊樹達、張元濟、馬一浮、熊會貞、蔡尚思、余嘉錫等30余名學者以書會友的佳話,揭秘民國時期湖北收藏家的朋友圈。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徐行可先生的捐贈是省博收到的最大一筆個人捐贈,“在省博的新館里,專門設立了徐行可館,以張揚徐先生把個人私藏變為社會公器的貢獻,他的行為是對歷史文化最大的尊重和保護。”
湖北省圖書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偉成說,湖北作為荊楚文化的發祥地,擁有卷帙浩繁的古籍,這些古籍是荊楚文化的寶貴遺產,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珍貴文獻典籍具有重要意義。今年是徐行可先生捐贈古籍文物60周年。希望本次展覽進一步啟示社會公眾更多關注圖博事業,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
展覽從6月28日持續至6月30日,公眾可免費預約入館。(記者 王晶 通訊員 竺佳怡 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