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正式發布。無錫共有9個村莊入選,其中宜興有6個村入選。據了解,這也是宜興首次參與中國傳統村落申報,“初出茅廬”便成績斐然實屬不易。而除了“國字號”榮譽外,截至目前,宜興還有23個江蘇省傳統村落,總數位列全省第二,僅次于蘇州吳中區。
【資料圖】
歷經時間的洗禮,傳統村落為時代的發展留下了一份“獨家記憶”。而如今,這份“記憶”不僅是個特色鄉村文化符號,也在鄉村布局規劃、鄉村新業態打造、推進城鄉融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多樣呈現
演繹地理文化空間變遷
一座500多年的古橋,一條始建于明朝年間的老街……走進茭瀆老街,修舊如舊的建筑風貌一下便將“江南水鄉”的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蛟S,這也是江南地區傳統村落的最佳模樣。而在宜興,傳統村落的表現形式卻不僅僅依托古橋老街。
“宜興的傳統村落集中凝練了蘇南地區典型的自然地貌、民俗技藝、建筑風貌、環境肌理等鄉村文化印記?!币伺d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科相關負責人介紹。首先,從空間分布來看,6個中國傳統村落涵蓋太湖瀆區、宜南山區、平原圩區三類自然地貌單元,幾乎囊括了江蘇省域內所有的典型地貌單元,自然山水環境與村莊風貌相互掩映,是演繹三類地理文化空間變遷的“活態標本”。
其次,與浙江、皖南地區傳統村落相比,宜興傳統村落雖然不成“規?!?,但鄉村所承載的民俗、文化等記憶包含了傳統村落該有的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特征。祝陵村有國家級文保單位國山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梁祝文化傳說;三洞橋村的千年古龍窯遠近聞名;胥錦村擁有眾多的紅色遺跡;芳莊村不但文物古跡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羊肉烹飪技術更是富了一方百姓。此次入選的6個中國傳統村落中,洋溪村最為特殊,讓其脫穎而出的是獨特的“夜潮地”名片。
領跑全省,宜興的成功經驗不僅基于良好的村莊資源稟賦,更與多年來始終將傳統村落保護貫穿于鄉村建設密不可分。在鎮村布局規劃優化修編過程中,宜興明確將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村莊列為特色保護類村莊。除此以外,傳統村落保護不是一項單列的工作,而應與特色田園鄉村打造、美麗農居建設等工作相融合。例如,在美麗農居工程建設方面,宜興明確對傳統建筑重點保護、修舊如舊,不可采用簡單“刷白”的方式出新。在特色田園鄉村創建方面,對歷史記憶復原重建的可成為加分項,傳統村落還可優先參與特色田園鄉村申報。
活化利用
喚醒“沉睡資源”
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傳統村落如果不是“活”的,就會在不經意間以人們難以預料的加速度走向消亡。“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極大凸顯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文化底蘊。‘活’著‘用’,‘用’反哺‘活’,如此循環往復,臻于一體,才是傳統村落發展的應有之義?!币伺d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科科長裴淑芬認為。
從歷史走向未來,眼下,宜興的傳統村落不僅有“氣質”,更以村落為平臺,文化為底色,喚醒“沉睡資源”,在鄉村新業態打造上放開了手腳,逐漸實現“傳統村落+農業”“傳統村落+旅游”等模式。
“芳香擁田舍,姿味品蓮羊”,說到芳莊,這里的羊肉最為有名。依托羊肉美食產業,芳莊村不僅實現了強村富民,更是在農旅融合發展上找到了更多思路。據村黨總支書記張建偉介紹,近年來,芳莊村不斷激活歷史文化基因,聚焦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文旅+”研學模式,著力構建以美食產業、研學產業、特色種植業為核心的融合發展格局。目前,村里已落戶省級全民國防教育基地七彩少年軍校、秀珍菇食用菌基地、天麥水蛭養殖基地等項目。近五年,芳莊村每年平均接待游客量達1.7萬人次。
打造“江南第一紅村”,在太華鎮胥錦村,圍繞紅色文化描繪的一張鄉村振興大藍圖雛形初顯。據介紹,目前,村里正在將紅色資源串點成線,修復改造“合興飯店”“紅村山館”“將軍廣場”“杭坑被服廠”等一批歷史遺跡,建設“三洲實業中學紅色教育培訓中心”。
以點帶面
探索組團式發展
6個“國字號”、23個“省字號”,宜興傳統村落已初具規模和示范效應。而除了傳統村落集群以外,宜興還有特色田園鄉村集群,僅張渚鎮就有省特色田園鄉村7個,還有美麗鄉村連片示范帶,從“盆景”到“風景”,宜興的特色鄉村群落現象已非常明顯,以傳統村落為代表的特色鄉村,已成為宜興的一張靚麗新名片。
化零為整,依托特色鄉村群落探索鄉村組團式發展,為促進城鄉融合打開發展新空間。激活鄉村動力、興旺農村業態、推動人才逆流,這些才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最佳狀態。以宜興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為例,連片打造不但釋放了資源整合效應,更讓沉睡的資源變成農民致富和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涌現出了“花海觀賞、瓜果采摘、戲水漂流、運動休閑”等鄉村旅游產品。
據了解,近期,宜興正在申報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項目。以6個中國傳統村落為核心,以點帶面地激發瀆區、圩區、宜南山區村莊自我造血式可持續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探索村莊保護利用新模式的同時,為全國同類地區創新實踐提供借鑒。圍繞農村住房改善與傳統建筑保護示范、數字鄉村建設與治理現代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項目即將實施。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