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35米處,地鐵1號線、2號線穿梭而過;地上266米高的徐州蘇寧廣場內,第四屆江蘇省地下空間學術大會正在舉行。4月14日—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業內大咖齊聚彭城,在城市更新和“雙碳”背景下,共同探討安全、綠色、集約、高效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的關鍵問題與科技難題,交流地下空間工程的成功經驗及新技術、新工藝,共同推動地下空間的發展。
會議舉行了《江蘇省地下空間發展報告2022》《徐州市地下空間發展報告2022》發布儀式,頒發了2022年度江蘇省地下空間學會科學技術獎及江蘇省地下空間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徐州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專項規劃》《彭城廣場城下城遺址保護與展示項目》榮膺科學技術一等獎。
(資料圖片)
解決“城市病”
框定中心城區開發總量
地下空間是一道“看不見”的風景。每到周末,徐州市中心都會匯聚幾萬人口,但走在大街上卻感受不到人潮擁擠。時尚大道、金鷹上街、城下城遺址博物館都有市民在消費、休閑。
城市越發達,地下空間利用規模就越大。以往,徐州城市地下空間的發展以人防地下室和隧道、地下倉庫等為主。2000年以后,隨著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城鎮人口規模迅速擴張,地下空間發展迎來了快速發展期,開發類型越來越多樣化,出現了地下商業、地下停車場、過街通道等新的利用形式,時尚大道的建成就是一個成功范例。
隨著軌道交通的開建,最近十年徐州地下空間建設數量進入高速增長階段,軌道交通的建設也帶動了站點周邊地下空間建設。
“隨著徐州軌道交通第一期建設規劃的3條線路陸續開通,徐州地鐵已逐步形成了東西縱橫、南北相接的網絡化運營格局,運營里程64.09公里,運營車站54座。”徐州地鐵集團董事長朱明勇在會上表示,未來5年,徐州地鐵還將開通4條線路,形成長達145公里的軌道交通。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周宣東介紹,目前,徐州市區范圍內已建成軌道交通、隧道、人防、綜合管廊、地下停車、地下綜合體等多種類型地下空間3000余萬平方米,整體規模位居全省前列。
徐州總面積11765平方公里、居江蘇省第二位,戶籍人口超千萬、居江蘇省第一位。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伴隨著土地資源短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挑戰,這些“城市病”給市民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影響人們的幸福感。合理科學地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是解決“城市病”、緩解城市超負荷運行的一劑良藥,徐州市在編制《徐州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過程中,全盤摸清了城區3000萬平方米的地下底數,框定了至2035年中心城區5700萬平方米的地下開發總量,人均面積位居全國前列。
繪制“一張藍圖”,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脈
地下空間是寶貴的、有限的、不可逆的資源,必須先規劃后建設,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規劃》立足徐州城市山靈水秀、區域中心、五省通衢、魅力名城的優勢,定策略、優格局,繪制“一張藍圖”。
保生態、抓管控,向下踐行高水平生態保護轉型,指引地下空間系統化有序建設,是《規劃》的核心任務之一。生態紅線與自然保護地、特別用途區、其他地表水體都列入自然保護范疇。將“生態保護、城市安全指標和碳中和貢獻率”作為生態安全的核心指標,明確提出“利用采空區、塌陷區封存二氧化碳助力有經濟效益的節能減排”。
沛縣原三河尖煤礦,歷經31年開采留下了大體量地下空間。去年9月,沛縣“三河尖煤礦特殊空間資源綜合評價及協同開發利用實施方案”通過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審查,意味著三河尖煤礦將成為省內首個關閉煤礦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和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相結合的礦地融合試點項目。已經關停3年多的三河尖煤礦,地下薄煤層、未開采煤層和采空區等特殊空間將用來儲存二氧化碳。
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實現綠色發展;保護好歷史文脈,才能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的吸引力。《規劃》構建了徐州歷史文化保護區地下空間“3+2”文保體系,劃分慎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制定了開發控制內容和開發引導內容兩類限制內容。
“徐州的地下空間也充滿了歷史文化魅力!”參加學術大會的專家們參觀了徐州城下城遺址博物館,對漢代至明代“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城疊城奇觀連連驚嘆。
對于已經開發的地下空間,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徐州市人防辦2020年度“十大工程”中,對臥牛山、子房山、戶部山等老舊坑道進行改造,如今,經過加固改造的臥牛山人防坑道變身云龍湖實驗室,成為徐州重點打造的深地科學與工程創新高地和成果轉化基地。下一步,徐州將根據條件有計劃地逐步將剩余的老舊坑道進行產業化利用。
更集約更綠色,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徐州新實踐
目前,徐州地下空間總體來說功能利用仍然較為單一,主要為地下停車、人防工程及軌道車站和區間段,軌道交通與周邊地下空間融合不足。《規劃》以軌道引領地下開發,建設高質量綜合統籌地下網絡。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還會同市水務、住建等部門編制完成了《徐州市中心城區管線綜合專項規劃》《徐州市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徐州市城市雨污分流專項規劃》等相關規劃,對徐州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統籌發展提出了原則性指導性的意見。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建處副處長張海達在學術大會上表示,地下空間規劃利用是一項久久為功的長期工程,江蘇將向著更安全、更綜合、更集約、更智慧、更綠色的方向,細化政策舉措,進一步優化存量、提升品質、完善結構,走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構建“透明地下江蘇”。
未來徐州的地下空間會是什么樣?以新城區為例,將配建地下商業街、停車、商業設施、文化設施、軌道站廳、過街人行通道等。“在金融集聚區規劃中,要求地下空間全部連通,商業、辦公板塊之間均可通過地下解決出行問題。”周宣東表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地下空間的價值越來越受重視,也為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結合城市規劃,徐州地鐵集團將在沿線展開36處站乘開發項目,其中一半以上在地下。市中心彭城廣場將打造地下慢行系統,與周邊社區、商業、企事業單位互聯互通,設置約18個出入口。朱明勇介紹,根據國家批準的徐州地鐵兩期規劃,徐州將形成360萬平方米的地鐵地下空間,下一步將貫徹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聯合設計、勘察等單位,通過地鐵將徐州的地下空間連片成網,將地下空間開發好、利用好。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蓬勃發展,將為城市低碳、綠色、韌性、可持續化發展提供新思路,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徐州新實踐貢獻力量。
(來源:徐州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