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是促消費、惠民生、穩就業的重點領域,也是經濟復蘇的“晴雨表”。4月19日,人民日報刊登《一天賣出幾百碗,日銷量比2019年同期多兩成,在江蘇南京明瓦廊美食街的面館里——一碗面,見證餐飲業回暖》。
早晨6點:菜攤經營戶梁家賀來送菜——
今年每天進貨量比去年增長40%左右,有的餐館一天還要補送一兩次貨
(資料圖片)
深夜零點,位于江寧區東山街道的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眾彩市場)熱鬧非凡。“青菜、西紅柿、平菇、大白菜……都各來幾箱。”菜攤經營戶梁家賀麻利地挑選了十來種蔬菜。
眾彩市場。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孫中元 攝
“今年行情不錯,每天進貨量比去年增長了40%左右,有的餐館一天還要補送一兩次貨。”
“送菜啦!”早晨6點,秦淮區明瓦廊美食街西側,進完貨稍事休息的梁家賀,已經騎著滿載蔬菜的電動車,來到易記皮肚面的門口。店里的伙計接過梁家賀和其他商戶陸續送來的食材,趁著新鮮抓緊收拾。
早晨6點20分,面店負責人、年過七旬的易慧萍掀開透明門簾,走了進來。店里的10個伙計都已到位,煎荷包蛋等配料的,切皮肚的,稱面的,洗菜的,忙而有序。
中午11點多:面條師傅王子勤迎來“午高峰”——
大概50秒做一碗面,最近生意多得再次把手磨出繭子
中午11點剛過,進店的客人多了不少,不算小的店面一下子擁擠起來。此刻,廚房的操作間里,面條師傅王子勤正在忙活。
只見他面戴藍色口罩,身著白色廚師服,面前一大一小兩口鍋。左側鍋開,右手執長筷,香腸、豬腰、青菜等食材次第入水。右側面滾,左手抓起大勺加湯、漏勺抄面。行云流水間,各色食材齊聚于左側小鍋中翻滾,頃刻熱氣升騰,香氣撲鼻。
大概50秒做一碗面,既保證口感,也不會讓客人等太久。”王子勤說,“今年的情況相比去年真是好太多了。”
客人越來越多,又一位面條師傅走進來,點著了另一側的兩口鍋,操作間里火力全開,熱鬧加倍。
圖源:南京吃喝玩樂
下午2點多:面店負責人易慧萍吃上午飯——
雖然不是飯點,店里也有三成客人
下午2點多,客人漸少,易慧萍和伙計們輪流換班吃了午飯——店里的面條。
“從1981年在路對面搭棚子賣鴨血鴨腸湯,到盤下這個店鋪賣面條,我做餐飲40多年了。”易慧萍打開了話匣子。
“想過關店嗎?”
“首先自己不能放棄,你說是不是?政府部門一直在支持,給我們個體商戶免了3年的定額稅。房東也減了一些房租。另外,他們協會也幫著組織了不少活動。”易慧萍說著,拍了拍一旁的崔潔。
崔潔是秦淮區朝天宮商戶自治協會的執行秘書長。“2021年9月,我們協會成立,主要就是為了帶動商戶抱團取暖。去年4月、9月,我們聯合100多家會員單位辦消費節,粗略估算,幫沿街商戶提升了30%以上的客流量。”
雖然不是飯點,店里也坐了大概三成客人。“本地人愛吃皮肚面,外地游客也愛來打卡,現在不愁生意了。”易慧萍說。
晚上6點:店里排起長長一隊人——
一天賣出幾百碗面,比去年同期翻了好多倍
晚上6點,天色漸暗,華燈初上,明瓦廊人流如織,更入佳境。隔著面條店的大玻璃窗再往里看,已經排了長長一隊人。
眼看著廚房的面條不太夠了,易慧萍來到店面南側一角的桌子旁稱面。“一碗面稱三兩,幾十年下來了,少了可不行。”易慧萍邊說邊稱。
“現在一天能賣出幾百碗面,比去年同期翻了好多倍。今年準備再招點人,今天上午就來了一個先試用。店里有3位面條師傅,我一直在培養他們,等我哪天干不動了,希望他們能接上,再出去開幾家分店。”想想未來,易慧萍很是欣慰。
明瓦廊,從明代起成為經營明瓦的場所,商鋪更迭,600多年煙火不絕,繁華之氣綿延至今。“飯總要吃的,風雨過后總會天晴。”易慧萍的話猶在耳畔。
2022年,江蘇省南京市出臺《關于支持批零住餐等服務行業紓困解難穩定發展的十條措施》,全力支持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提振信心、恢復發展。今年一季度,南京全市餐飲業營業額增長15.3%,較去年同期提升20.3個百分點。
為促進餐飲業加快恢復,當地實施包容審慎監管,目前共設有20多個經常性的外擺集市,近40個特殊時段(夜間、節假日等)的外擺集市。下一步,南京市商務局將圍繞促進消費“四季有約”行動,加力推進“小店計劃”和促進首店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對引入餐飲品牌首店、旗艦店最高給予50萬元獎勵,鼓勵企業發展“互聯網+餐飲”,進一步為餐飲業賦能。
(來源 :人民日報、南京市商務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