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蘇網訊每個鄉鎮不少于4場,有條件地區爭取實現一村一場。2023年“送戲下鄉”即將開啟。4月21日,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召開2023年“送戲下鄉”省級直接采購配送服務新聞發布會。通報了2023年“送戲下鄉”工作主要內容和進展情況。
種類豐富2508場好戲下鄉
(資料圖)
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錢鋼介紹,今年省級扶持經濟薄弱地區39個縣(市、區)“送戲下鄉”一共2508場,其中通過資金補助各地送戲1881場,每場補助5000元。
省文化和旅游廳面向市場通過政府采購配送627場,主要是“整本大戲”和“綜合專場演出”兩種演出形式,采購節目庫共包含751個節目,主要劇種包括淮劇、揚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戲、黃梅戲、木偶戲等。“整本大戲”中,既有傳統經典劇目,也有近年來新創作的現實題材戲曲劇目,很多劇目都是榮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紫金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江蘇省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等榮譽的劇目。“綜合專場演出”中,主要形式包括小戲、經典唱段、折子戲、小品、歌舞等;不少節目都是榮獲江蘇省“五星工程獎”、“文華獎”、“小戲小品獎”等獎項的優秀作品。
省文旅廳公共服務處副處長盧俊介紹,通過采購,很多曾經榮獲江蘇省五星工程獎、“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優秀劇目獎的地方小戲精品進入節目庫,如柳琴小戲《未見面的新娘》、淮劇小戲《出人情》、淮海戲《鄉村好人》等,聚焦新型家庭關系、人情債務、處世立身之道等主題,有鮮活的時代氣息,也有傳統的情感源頭,既“新”且“老”,既“小”且“大”。
因地制宜 定向推戲 兼具熟悉和新奇
“送戲下鄉”以文藝表演團隊進鄉村演出為主要形式。演出團隊從各級各類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進行公開遴選,演出劇(節)目要求符合鄉村實際、體現鄉土特色、內容健康向上、形式豐富多樣、群眾喜聞樂見。這些劇(節)目來自人民,來自生活,散發著濃郁的時代氣息,高度契合人民群眾的審美喜好和審美情趣,能夠滿足人群群眾對高品質戲曲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新需求、新期待。
中國地方戲曲種類繁多,且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群眾賞戲是否會有障礙?省文化館副館長陳兵表示,公開招標時按照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的原則,劃分了三個標段。第一標段面向徐州和宿遷地區,共計235場,共招標11個演出團隊,以柳琴戲、梆子戲、淮海戲為主。第二標段面向鹽城、連云港、淮安地區,共計281場,共招標14個演出團隊,以淮劇、淮海戲、京劇為主。第三標段面向泰州、鎮江、南通、揚州地區,共計111場,共招標5個演出團隊,以揚劇、黃梅戲、木偶戲、淮劇為主。以“區域聯供、地區互送”的方式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演出內容中既有老百姓喜愛的當地戲曲樣式,也有外地的不同藝術形態,兼具熟悉感和新奇感。
線上線下“點單服務” 群眾可自選喜愛劇目
為了讓群眾選擇自己喜愛的劇目,今年“送戲下鄉”提供“點單服務“。省文化館館長趙彥國介紹,“點單服務”采用“網絡點單”和“實地點單”相結合的方式。“網絡點單”依托江蘇公共文化云平臺“戲曲進鄉村”專欄,通過掃描“二維碼”或直接打開鏈接的形式,在手機上勾選所喜愛的(劇)節目,根據(劇)節目票數從多到少遴選;“實地點單”由熟悉當地欣賞喜好的鄉鎮或街道文化站長等人員現場“點單”。通過線上、線下點單結果的綜合考量,確定最終的演出節目內容。
對于演出的地點、時段,則傾向于選擇人群集中的村落或社區,挑選農閑時段集中演出,并盡可能與節日和節慶活動相結合。
此外,省文旅廳還制定了一系列規范要求,如嚴格按照群眾點單內容和規定的時間地點進行演出、嚴格審查演出節目內容、配備演出所需的高品質音響燈光設備、每場拍攝一鏡到底的視頻錄像以備檢查等;同時,還通過第三方服務機構對每場演出進行現場觀眾滿意度調查,以及省文化館隨機實地抽查考評等,以此確保演出質量。記者/黃路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