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運河史,半部中華文明史自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后,蘇州便不斷打磨經驗、探索模式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最精彩一段”,讓古老運河煥發新生機!
(資料圖)
今天,蘇州召開新聞發布會《蘇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
《條例》共四十二條,設總則、規劃和保護、傳承和利用、法律責任、附則五章。
《條例》在以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為重點的同時,還明確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生態保護、航運管理、文化產業、大運河代表性景點景區建設等內容。同時,推進“數字大運河建設”也是此次立法中的一個亮點。
高標準保護好大運河文化遺產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點是大運河文化遺產。蘇州大運河文化遺產包括五項:第一、二項是世界文化遺產河道和世界文化遺產點;第三項是第一、二項以外的大運河水工遺存、附屬遺存、相關物質遺產和歷史文化街區;第四項是昆曲、古琴藝術、端午習俗、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緙絲織造技藝、宋錦織造技藝、碧螺春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五項是其他依法補充列入的大運河文化遺產。
四大規劃,健全完善保護規劃體系
此次蘇州市立法保護“大運河文化”重磅出擊,在一部法規中規定組織編制4大規劃:
● 由蘇州市人民政府編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
● 由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文物)部門組織編制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 由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組織編制大運河文化帶空間發展規劃;
● 由蘇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議事協調機構組織編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實施規劃。
在落實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結合蘇州古城保護、地域文明探源等工作,今年將重點推進盤門城墻、全晉會館、虎丘等保護修復,推動建設蘇州考古博物館、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等一批文博場館。
在沿線規劃利用方面,今年將以大運河覓渡橋至夾浦橋段為重點,系統優化沿線地塊規劃,做好產業用地布局調整,建設更多科技創新與現代服務業載體。
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面,將持續推動文化公園和蘇州“運河十景”建設深度融合,重在做好文化挖掘呈現和運營水平提升。
前期,平望 四河匯集一期、滸墅關古鎮一期、虎丘夜游等一批文旅項目,“吳門望亭”大運河文體館、“楓橋夜泊”特色船舫等一批文化空間已建成開放。
寶帶橋-澹臺湖公園已基本完成改造,將于五一期間對大家開放。
今年,還將開工建設滸墅關古鎮核心區老街改造、橫塘驛站(胥江小島)等項目,進一步提升平望、石湖、平江路、望亭等功能片區。
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充分挖掘利用大運河蘇州段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石路演藝中心運河劇場、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盛澤“絲綢水路”等標志性項目和載體,培育一條充滿活力的大運河文化產業帶。
在生態保護方面,強化大運河水質精準管理,持續推進大運河沿線污染源排查治理,切實提升水環境質量。
明確相關行為處罰規定
《條例》在上位法的基礎上,第三十九條對“損壞、擅自移動或者拆除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標識、界樁,或者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標識”的行為設定了行政處罰,明確由市、區文化廣電和旅游(文物)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以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推進“數字大運河建設”
《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數字化建設,推進大運河文化基礎數據產生、整合和數據庫建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遙感監測、數字孿生等技術,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共享和開發利用。”并對建立大運河文化綜合大數據平臺、打造數字大運河系統、探索運用物聯網技術和空間信息技術等作出了規定。
大運河一直是我國南北交通的黃金水道。當前,蘇州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最精彩一段”,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古韻與今風相互交融,一幅運河“雙面繡”正緩緩展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