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熱火朝天的夏收、夏種中,南京農業大學專家教授針對小麥、水稻、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中的技術障礙,形成了智慧麥作、稻作全產業鏈綠色高效生產和大豆病蟲害種衣劑防控等最新科技成果,并成功轉化應用。
前些天,多虧一張“數字明白圖”,徐州市銅山區單集鎮下一季的小麥種植不愁了。
(資料圖)
現場,加速作業的智能測產收獲機一邊收割一邊測產,田埂大屏實時生成該田塊的小麥產量空間分布圖;一旁的“麥情巡檢機器人”來回移動,搭載多光譜、深度相機、激光雷達、可見光等多個傳感器,不僅能24小時智能巡檢,還能精確感知田塊環境與作物長勢。這幅生動的現代農業場景,來自南京農業大學智慧農業研究院曹衛星教授團隊的智慧麥作技術應用現場。
團隊田永超教授介紹,作為精確管理之源的數據來自智慧麥作技術中的兩大核心技術:數字麥田技術和麥情遙感監測技術。
數字麥田的目標就是“一地一碼”,好比為每個田塊都建立起精確的數字檔案,掃個碼就能知道這是誰的田、有多大面積、種的什么品種、長勢如何、歷史產量如何,以及與這塊田相關的土壤、氣候等環境信息。目前,南農大智慧農業創新團隊已為全省25個現代農業(稻麥)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建立了田間“數字檔案”;麥情遙感監測技術則利用空、天、地的立體化監測平臺,依托監測儀、物聯網、無人機、衛星遙感及應用系統等,實現小麥長勢與生產力的精確預測評估。
南京浦口區橋林街道蘭花塘水稻種植片區,夏種首日,正在作業的播種機傳來陣陣歡歌。隨著株株綠苗插入水中,肥料包也一次性施入土壤,包括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在內的多項技術“輪番上場”。
這幅農機馳騁的場景,也是南京農業大學和浦口區共同舉辦的“優質食味稻米多功能全產業鏈綠色新技術”觀摩會現場。現場展示了南農大自主研發的覆蓋優質食味稻米全產業鏈的一系列新技術,包括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水稻覆膜栽培一次施肥、稻田雜草綠色防控、水稻全生育期精準監測和精準變量施肥等,覆蓋整地、除草,到插秧、施肥、控草等水稻生產的全流程。
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栽培團隊李剛華教授說,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不僅實現“一次輕簡施肥、一生精準供肥”,還能將氮肥利用率從40%提升到55%,達到減氮增產的效果。目前,該技術已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面積推廣,2022年僅江蘇推廣面積就達382萬畝。
水稻覆膜一次施肥技術是南農大研發的另一項“一舉兩得”新技術。“整地時施用水稻專用緩混肥,插秧時掛上裝有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覆膜機,邊覆膜邊插秧。”李剛華介紹,該技術利用覆膜能夠控制雜草生長,減少病蟲害發生,同時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氮素利用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項技術去年開始在江蘇進行試驗示范。
黃淮海夏大豆播種正當時。在位于安徽埇橋的南京農業大學宿州研究院實驗基地,南農大植物保護學院葉文武教授正將拌好“種衣劑”的大豆種子帶到田頭,和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們一起,為當地農戶示范播種。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2023年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用于大豆生產的主推技術共6項,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農業農村部大豆病蟲害防控重點實驗室王源超教授團隊的“大豆苗期病蟲害種衣劑拌種防控技術”位列其中。
記者了解到,大豆苗期普遍受到疫霉根腐病、鐮孢根腐病等多種土傳與種傳病蟲害影響,導致出苗率低、幼苗死亡、植株早衰等問題,限制了品種潛力表現,是制約大豆單產提升的主要障礙。“培育健苗是大豆高產的關鍵,這項技術是我們集成的“‘一拌(種)一封(閉)一噴(多防)’大豆病蟲草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的首要環節。”葉文武說,該技術以篩選不帶菌、抗病蟲的健康種子為基礎,選用防治卵菌與真菌兩類主要致病菌及害蟲的新型復合懸浮種衣劑,采用操作簡便的“干式拌種法”對大豆進行拌種包衣。包衣的種子就好像穿上了一層“防護衣”,播種后,苗齊、苗全、苗壯,不影響種子出芽率和出芽時間,還顯著降低了中后期農藥的施用量與施用次數。
“我們將植保技術融入大豆種子‘芯片’,通過良種良法配套,以輕簡化拌種實現防病健苗、綠色豐產穩產。”團隊負責人王源超說。
據悉,目前該技術在全國各大豆主產區進行了大面積示范和推廣,與“白籽下地”的常規播種方式相比,大豆每畝有效株數提高30%以上,苗期根腐病等病蟲害發生率下降60%以上,農藥施用量降低20%以上,增產10%以上。
(江蘇新聞廣播/劉正則 通訊員/許天穎 編輯/國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