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17日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今年準備野放的10只朱鹮佩戴環志和北斗衛星跟蹤器以便后續野化放歸的監測至此10只朱鹮有了自己的“身份證”成為該保護區“合法公民”。
這批“國寶”朱鹮是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函同意,于6月6日從浙江省德清縣下渚湖濕地朱鹮研究繁育基地運來,用于在鹽城珍禽保護區實施野化放歸、開啟朱鹮異地野化放歸和南方種群重建工作,是重建中國南方朱鹮種群邁出的歷史性一步。
17日,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丁長青教授和徐向龍博士,應邀來到鹽城珍禽保護區,在飼養員協助下,用一個不透光的黑布條輕輕蒙住朱鹮雙眼,讓其慢慢平靜下來,避免出現應激反應。接著,專家為朱鹮們逐一記錄體重,測量翅膀和喙的長度,并為其佩戴環志。
環志,又稱鳥類環志,有腳環、頸環、翅環,上面具有唯一編碼,類似于人類的身份證。通過標記個體,可研究鳥類生活史、種群動態趨勢特別是鳥類遷徙規律。鹽城珍禽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陳浩表示,為朱鹮佩戴環志能更好地進行保護和監測,是研究其活動規律的有效手段,對于朱鹮的科學保護、管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鹽城朱鹮野化放歸有何技術難點?丁長青說,首先是食物轉換,要讓朱鹮適應“吃海鮮”。鹽城濱海灘涂,潮間帶食物十分豐富,這是沿海遷徙的必備求生技能之一;其次是飛行訓練。內陸丘陵地帶,朱鹮從網籠飛出去,再想飛回來或者在附近安家,森林稻田溪流等環境差異較小。在濱海一帶,條件迥異,喬木可能沒那么多,水源也是海水,所以一定要有長距離飛行的能力。
“給朱鹮佩戴的北斗衛星跟蹤器,重量不超過20克。野化放歸后,可以通過衛星跟蹤,了解朱鹮的活動距離、飛行高度、飛行速度。”丁長青表示,這些數據將有助于分析朱鹮在野外的生存狀況,評估釋放的成效。目前,鹽城珍禽保護區正積極準備朱鹮野化放歸的各項工作,持續開展朱鹮適應性訓練。
“飼養員24小時值班,對朱鹮的覓食、健康和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發現10只朱鹮的狀態都不錯。最近,除了給它們喂泥鰍、面包蟲、黃鱔外,還將喂些沙蠶和小魚小蝦,使其能適應鹽城濱海濕地的自然環境并自主覓食。”鹽城珍禽保護區管理處鳥類研究中心主任陳衛華說,為確保放飛個體符合放飛條件,該保護區已邀請揚州大學獸醫學院彭大新教授及其團隊為朱鹮進行病毒及細菌方面的檢疫。“體檢”完后的的朱鹮放入野化放歸籠舍,計劃9月份野化放歸。
(來源:鹽城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