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7月1日至7月2日,蒙古國主流媒體記者來到江蘇之行的第三站南京。
采訪團首先前往南京小西湖街區。街區地處南京老城南東部,是南京市22處歷史風貌區之一。由于歷史沿襲問題,該片區產權關系復雜,居住人口眾多,人均居住面積僅10m2,消防安全問題十分突出。2015年,當地啟動了街區微更新項目,項目組探索“小尺度、漸進式”的歷史地段保護與再生新模式。以“院落或幢”為單元進行搬遷和修繕,拆除了占據街巷空間的違建,消防給水和市政管廊以“迷你”規模進行了重建。2022年11月,202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公布,南京小西湖街區項目獲得了創新設計項目獎。
采訪中,來自蒙古國扎日格網的記者E.蘇嘎日蘇榮不時舉起手中的攝像設備,記錄煥然一新的小西湖街區。他表示,城市微更新的理念非常好,不僅給城市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同時還引來了發展商機。回去后,要用報道向蒙古人民介紹中國這一好做法。隨后,采訪團一行又來到中華門甕城和南京城墻博物館,詳細了解南京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創新做法。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南京的科技創新活力給采訪團留下了深刻印象。通過一杯長江水就能摸清長江的“生物家底”嗎?在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采訪團成員找到了答案。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攻克了eDNA生物檢測關鍵技術,并在國內建立了首個本土物種條形碼數據庫。通過檢測生物向環境中釋放的DNA,能快速、準確地識別生物多樣性,克服了傳統生物調查方法通量低、程序繁瑣、辨識度差的技術瓶頸,實現生物監測與生態健康評價數字化、標準化和自動化。較傳統生物監測技術,準確性提高 50%,工作量下降90%,效率提高3倍。
聽完介紹后,蒙古記協肯特分會記者鋼其木格為這項前沿技術豎起大拇指。她表示,在目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這一創新做法十分前沿。她將在報道中向蒙古國人民分享這一技術,希望這項技術有機會在更多國家和地區落地。(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陳超 編輯/蔣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