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轟鳴聲中,太湖生態清淤(二輪二期)工程正在實施,梅梁湖及宜興太湖西沿岸區域清淤量已超200萬立方米;滆湖沿線官林、高塍、和橋三鎮大力開展池塘生態化改造,污染少了,水質也變好了;濱湖區閭江口藻水分離站二次提能工程試運行中,日處理能力由3360立方米提升到5000立方米……三伏盛夏,無錫各地治太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昨天獲悉,目前無錫169個年度重點治太項目,目前在建106個,已完工25個,為太湖治理實現更高水平“兩保兩提”奠定了堅實基礎。
暑氣蒸騰,當下的太湖水情、藻情如何?市太湖辦人士介紹,上半年太湖無錫水域和北部湖區水質均達Ⅲ類標準,國、省考河流斷面優Ⅲ比例保持100%,3個湖體斷面均達到省考核要求,水質創近十年來最好水平。截至7月25日,太湖無錫水域累計發生藍藻水華5次,較去年同期減少28次,最大面積減少74%,藻情形勢為2007年以來最好。
今年是落實國家新一輪太湖治理的起步之年,無錫用于年度治太項目的投資超過11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169個項目涉及工業治理、監測預警、農業治理、水利工程等九大類。其中,生活治理、河道整治類項目數量居前列。
來到位于胡埭鎮中心的小胡山浜,滿目皆綠色、處處皆風景,附近居民一邊欣賞藍天碧水,一邊練身體、嘮家常,生活氣息濃郁。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小胡山浜曾經淤泥、垃圾成堆,河水不暢、水質較差。乘著治太東風,今年河道進行了綜合整治,如今河中曝氣如珠,河水清澈見底,成了頗具人氣的“幸福河”。
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應分盡分”的腳步正在加快。走進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的石莊污水處理廠,相關提升改造工程進入通水調試階段,這也是江陰首家試點污水分質處理的單位。“以前,附近小區的生活污水與園區的工業污水‘混’在一起處理,對污水處理效能和安全穩定運行水平產生影響。”負責工程的光大水務(江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偉江說,此次技改將原有生活污水通過管道引至其他城鎮污水廠處理,并實現工業廢水的集中處理及排放,新上的工藝和裝置還大大減少了水體排放的污染物總量,有助于太湖流域整體的水質改善。
推進生態修復項目,為太湖“療傷”。6月底建成的錫山區鵝湖鎮嘉陵蕩濕地保護小區濕地率達97.08%,該片水域為入湖河道望虞河的一級支浜。徜徉在棧橋邊,水面如鏡,各種水生植物映入眼簾,白鷺從頭頂自在飛過。“這里曾是魚塘,養殖知名的甘露青魚。”鵝湖鎮圩厙村黨總支副書記殷明明告訴記者,通過實施退漁還濕、河道清淤、岸線修復等工程,周邊養殖面源污染得到有效削減,甘露青魚也在專門的水產養殖場安了家。現在,嘉陵蕩濕地保護小區與白米蕩濕地保護小區已成為圩厙村兩個“生態客廳”,擴大了居民休閑游憩空間,為百姓帶來更多生態福祉。
大干快干、提速增效。據悉,目前年度治太項目在建106個,已完工25個;已完成年度投資57.69億元,約占年度計劃投資的52.4%。從推進情況看,飲水安全和監測預警類項目均已全部開工建設;從投資完成率角度看,資源利用和飲水安全類項目進度最快;從年度目標完成情況看,農業治理、河道整治和資源利用類項目完成比例最高,均為25%。
“隨著‘1+9’行動方案的出臺,我市將高標準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市太湖辦人士表示,下一步將突出氮磷治理狠抓外源減量,提速清淤撈藻狠抓內源減負,緊盯湖體生境狠抓生態修復,咬定安全度夏狠抓應急防控,加快工程建設狠抓能力提升,推動太湖無錫水域水質早日實現根本性好轉,讓“太湖明珠”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