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年來,宿遷宿豫區依托農業產業優勢,著力在優化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條、做響農業品牌、加強技術指導、激發產業活力等方面下功夫,以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
走進宿遷秈米科技綜合示范基地,綠油油的水稻在微風吹拂下緩緩擺動,長勢喜人。據了解,宿遷秈米科技綜合示范基地位于來龍鎮光明村,占地375畝,地處“優質秈米最北緣帶”,是宿遷市“百億級”水稻產業鏈中品種選育與技術研發核心試驗區。
宿豫區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何興武說:“按照秈米基地的規劃要求,我們基地分為稻麥眾聯高產示范區、品種示范區、智慧農業示范區等功能分區,引入省級的區域實驗和國家生產區域實驗。”
何興武告訴記者,基地圍繞“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優質化、高效化、生態化”要求,共種植水稻品種近百個,通過全周期跟蹤監測、預防和管理,擇優新品、新技術和新模式向廣大農民推薦使用,真正實現成果展示、試驗示范、教育培訓、生態體驗、典型引領等功能。
何興武介紹道:“我們通過示范基地品種的引進,選擇一批優質、高產、效益高的品種來帶動我們全區水稻,甚至全市、淮北地區秈米的高質量發展。”
科技興農、科技助農已經成為廣大種植戶的共識,也讓糧食安全更有保障,糧食豐收更有底氣。為寫好糧食安全這份“答卷”,宿豫區還大力打造種子研發、糧食中轉、倉儲、交易、加工全產業鏈。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的糧食產業園是全省“十四五”期間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設施最優的新建糧食產業園,是完善縣域“中心庫+骨干庫+收納庫”倉儲物流體系的重要載體,也是保障全市糧食安全、提高全省糧食宏觀調控能力的“蘇北新糧倉”。
宿遷市裕農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寧說:“應用智能化糧情監測系統實現收購、庫存全過程智能化管理;我們21.6萬噸的高標準低溫儲糧庫、10萬噸的低溫稻米加工生產線,延長糧食的‘保鮮期’;低溫倉儲與加工技術能提高稻米加工的整米率,年實現效益可達2000萬元。”
一座座糧倉拔地而起,一項項技術創新突破,一塊塊老田變沃土……今年上半年,宿豫區共簽約農業項目21個,項目協議固定資產投資18.86億元;綠色食品產業鏈預計產值達33.5億元,同比增長13%;54個涉農村(社區)集體經營性收入2730.02萬元,增幅54.7%。如今,走進宿豫的廣袤田間可以清晰感受到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律動的“脈搏”,宿豫區正借著項目的“東風”,朝著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全域振興的目標闊步前進。
(來源:宿豫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張泉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