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走進位于宜興徐舍鎮的西墟村,1000畝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讓人心曠神怡,平坦寬闊的田間道路、直達田間的灌溉溝渠、成片的綠色稻田,“畫”出了一幅最美田園風光。未來,隨著二期項目的建設,西墟村將建成3000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據了解,截至2022年底,宜興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9.93萬畝,為無錫最多。作為蘇南地區最大的農業板塊、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米袋子”,宜興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有力度,更注重探索“一片田”的衍生功能,讓“良田”美景激活鄉村振興,撬動農村新發展。
“小田變大田”后,豐收的故事便更為生動。徐舍鎮是宜興最大的農業板塊,穩定耕地面積約11萬畝,截至2022年底,該鎮建成高標準農田8.68萬畝,高標準農田占比為79%。“今年的夏種,我們提速了7天。”宜興市寶星家庭農場負責人熊寶星高興地說。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田塊間最大近1.5米的落差沒了,一畝一塊的“小田”變身約十畝一塊的“大田”,獲得土地增溢面積40余畝,土地增益率達6.7%。去年年底,水稻收割后,寶星家庭農場還種植了750畝油菜,集中連片的油菜花田,為美麗鄉村增添了一份新景。“客流量是往年的3倍多!”熊寶星笑著說。如今,在廣袤的田間,現代化農機“聯耕聯種”也提上了日程。今年,農場首次實現了夏種的全程機械化,大大提升了種植效率與效益。不斷擴大的規模化種植為打造農業強鎮增強了底氣。據徐舍鎮農業農村局局長馬雪峰介紹,今年,鎮里編制了《徐舍鎮現代農業專項規劃》,瞄準優質糧油、綠色蔬菜、精品花卉、智慧水產等四大主導產業,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化、科技化、綠色化等發展。
農房零星散落,農田點綴其中,基于這樣的江南農村風貌,高標準農田建設便有了更多價值與意義。為此,宜興注重系統思維,將農田建設與特色田園鄉村、美麗鄉村建設、土地全域整治等結合,拓展其“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描繪詩意田園新風景。如今,農田變公園,農民在田間散步已成為一種幸福的享受。不久前,芳橋街道屺山村正式獲評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步入村莊,一條躍動的“五線譜”路讓人眼前一亮,這也是村民茶余飯后的最佳休閑地。沿著1公里長的“五線譜”路步入村莊,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千畝高標準農田。據屺山村黨總支書記王忠健介紹,基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村里打造了200畝“稻鴨農法”示范田,每畝效益超1萬元,成為村級增收的主要渠道。不僅如此,屺山村還做起了“稻田+”文章,推動創意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融合發展,在田間打造“田間咖啡”“跳動的音符”“觀景臺”等特色景觀小品,沿線還有鄉村博物館、鄉村集市等休憩點。如今,屺山村與鄰村金蘭村已形成連片高標準農田5900畝,“五線譜”路與“彩虹”路相串聯,成為一道家門口靚麗風景的同時,輻射周邊更多的自然村創建特色田園、美麗村莊。
不僅如此,宜興還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思路,打造綠色生態典型。新莊街道曹家村、和橋鎮西鋤村圍繞太湖、滆湖水環境治理要求,通過建設尾水凈化塘、生態濕地,既減少了農田尾水直排,又美化了田園環境。據宜興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宜興共規劃33個高標準農田項目,總面積9.08萬畝,進一步在項目管理、規劃設計、優化布局等方面發力,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
(來源:無錫日報)
標簽: